光伏寒冬:至少还得冷一年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股价,光伏产业,无锡尚德,投资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5 10:06
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巨大产业,从繁荣走向衰败需要多长时间?中国光伏产业只用了五年时间。
11月29日,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牵头的《应对美国太阳能产品“双反”调查新闻发布会》(下称“发布会”)在京举行,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和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等国内光伏“大佬”罕见地并肩共坐。最近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提起针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申诉,让他们彻夜难眠。
事实上,早在“双反”调查事件发生前,中国光伏业已步入寒冬。由于过去几年各地方政府和资本无视产业发展规律,盲目无序地扩大光伏投资规模,致使光伏产业自今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自2006开始的光伏神话已滑至生死边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若此次美国“双反”诱发欧洲市场效仿,整个行业将遭遇灭顶之灾。而有着中国电谷创始人之称的保定市开发区管委会前主任马学禄对《投资者报》表示,“此次光伏寒冬至少会延续至2012年底。”
股价“坍塌式”下跌
年初至今,国内光伏行业经历了价格暴跌、库存激增、债务高企的一系列压力,雪上加霜的是,最近美国发起“双反”调查,致使整个行业三季度末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三年前的“胡润百富榜”上,无锡尚德的施正荣以215亿元财富跻身第八位。仅仅三年后,他在北京参加发布会时,公司市值已滑落至4.5亿美元。
同样命运的还有江西赛维的彭小峰,后者在2008年“胡润百富榜”上的排名更为靠前,三年间百亿财富灰飞烟灭,两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过去一年,10家海外上市光伏企业经历股价“坍塌式”下跌,相对于52周最高价,普遍跌幅为70%~80%,而且这还是近一个月小幅反弹的结果。
2011年11月22日无锡尚德公布三季报,净亏损达1.164亿美元。若以11月29日收盘价1.7美元计算,公司市净率仅0.28倍,公司每股现金及短期投资为3.15美元,亦高出其股价34%。
其他在美上市中国光伏企业市净率也同样达到这样令人咋舌的地步,普遍不超过0.4倍。如果简单考虑“重置成本”,投资者若想投资光伏企业,还不如直接购买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显然要划算得多。
负债累累
真正引发股价暴跌的元凶则是这些公司的大量应付项目、短期借款及长期借款的偿付压力,这大大动摇了投资者信心,破产之说也由此而来。
无锡尚德目前拥有现金及短期投资5.67亿美元,高于其市值4.5亿美元。但是相对于要进行偿付的应付项目及短期借款,这些可变现资产远远不够(剔除应收账款)。
再看江西赛维,公司现金及短期投资为8.68亿美元,流动资产29.32亿美元,流动负债则为42.75亿美元,长期负债15.75亿美元。这说明公司进行了大量“短贷长投”,用短期借款支持固定资产投资。
11月29日,尚德、英利、天合光能、阿斯特联合召开的发布会更像是一场面向银行的打气会。毕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洲(欧洲占比70%),而不是美国(美国占比10%~15%)。行业抱团应诉在于恢复借款人信心,如果借款成功,则巨头们可以安然过冬,并乘机扩大市场占有率;如果不成功,则面临破产清算。
半数停产
谈到“双反”的影响,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李俊峰对《投资者报》表示,“只要美国增加针对中国企业10%的关税,中国企业将完全丢掉美国市场”。原因是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光伏板块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在21.5%~22.5%之间,净利润率则在5%~15%之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更可怕的后果还在于此案的“连锁效应”,即继美国之后,欧盟很可能也随后发起针对中国同类产品的“双反”案。
孟宪淦指出,国内太阳能市场有90%仰赖出口,一旦“双反”成立,国内太阳能电池产品在美国售价将加征100%的关税,那么太阳能企业很可能发生将近20亿美元的亏损。
光伏产品暴跌对国内光伏的影响也很大,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统计,目前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幅减产或努力维持,并已开始裁员。
而《投资者报》11月底在保定开发区看到的情形同样不乐观,整个中国电谷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沉寂,许多光伏厂区内看不到生产的情景,一些中小企业的厂区更是门庭冷落,部分厂区已减产或停产。
天威保变参股的新光硅业日前也开始停产整改,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张宏利表示,往年该厂的整改时间不到一个月,此次整时间为半年。英利董事长苗连生告诉记者,目前受压的不只是国内企业,全球光伏企业都在承受煎熬。
无序投资致产能过剩
光伏产业之所以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一落千丈,根本原因是由于此前无序投资带来的产能严重过剩。
统计数据显示,从今年初到现在,光伏组件的产能增加了54%,而需求仅增加了19%。中国目前已有的光伏组件产能为30GW(GW是太阳能电池发电量单位,1KW=1000W,1MW=1000KW,1GW=1000MW),其他国家的产能为20GW,而2011年世界光伏电站的安装需求量应当在20GW左右,即仅中国已有的产能就超过世界需求的50%。
产能过剩除了是资本逐利的结果外,也与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产业过度有关。
近几年,做服装的、做饲料的、做文具的等跟太阳能毫无瓜葛的纷纷进入太阳能行业,令本已竞争激烈的太阳能企业雪上加霜。例如去年10月,袜子制造商浪莎集团以10亿元现金进军光伏行业;为李宁等做代工的康义纺织也在2008年生产硅料;今年富士康迅速进入光伏,在山西大同建了一个200MW的光伏电站项目。
2008年太阳能企业还不到100家,但目前已扩张至500余家。
地方政府也是光伏产能过剩的主要推手。之所以地方政府对多晶硅项目如此感兴趣,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年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像多晶硅这样投资如此之大,而审批却如此简单的项目。
危机仍将延续
对于光伏企业何时能走出危机,马学禄对《投资者报》表示,“此次光伏寒冬至少会延续至2012年底。”李俊峰也表示,虽然不能预测危机结束时间,“但明年全年整个行业不会太好”。
事实上,与外部因素相比,中国光伏行业难走出危机的一个内在原因是自身产业结构存在问题。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认为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靳指出,高端原料、装备测试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数量小,多晶硅有50%左右、银浆100%、装备20%等需要进口,绝大多数测试设备仪器依赖进口;低端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60%,95%的产品需要出口。
马学禄此前也表示,目前国内光伏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中国是世界光伏产业大国,但国内消费不到10%,国内光伏发电的装机总量仅占全球装机总量的1%,产品严重依赖出口。去年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仅有400MW,剩余7600MW全部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5%。
而被专家们更多提及的光伏产业另一个突出问题是技术欠缺。目前国内最具优势的是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电池的开发,但装备技术和原材料技术并没有真正掌握,基本上都还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两头在外”一直是中国光伏产业最致命的弱点之一。另外,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实际应用转换效率远低于国外发达地区。以单晶硅电池为例,我国的转换效率仅为16~20%,但国外已经达到24%。
《投资者报》记者 赖智慧 分析员 施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