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企业抱团抗争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系企业,电子,创新,智能电网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9 10:02
日本电子企业真的没落了吗?2011年底,巨头们终于对这一质疑做出了回应。
11月16日,索尼、东芝、日立三大巨头宣布,合并三家的中小型液晶(LCD)面板业务,并以此与日本政府主导的投资基金——日本创新网络公司(INCJ)合资,成立日本显示器公司。
新成立的日显公司中,日本创新网络公司占有七成股份,索尼、东芝、日立各占10%。
实际上,虽然日本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主导着液晶面板的研发和生产,但时至今日,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已经为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把控,日本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压至仅存的约10%。除夏普外,索尼、日立、东芝等厂家仅有中小型液晶面板生产线仍在开工。
但是,借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畅销,具有触摸功能的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场需求激增。在触摸屏技术上仍具优势,占据大约40%的市场的日本企业本可以大干一场,但面对中韩企业低成本、高投资的双重挑战,单个企业独立支撑的确力不从心。收缩战线,集中资源到中小型液晶面板领域自然成为日本企业的首选。
目前,中小型液晶面板全球前两强为夏普和三星,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8%和11.9%。而日显公司成立后,预计将拿下21.5%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越夏普和三星,成为全球第一的中小型液晶面板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合资中,三家小股东都是市场熟悉的全球知名企业,而拥有政府背景的大股东INCJ则相对陌生。
INCJ成立于2009年,由日本政府出资920亿日元,19家企业出资100亿日元,INCJ社长和首席运营官个人各出资500万日元,组成的一家投资机构。虽然,INCJ的资金的绝大部分由日本政府提供,但其决策权完全交由公司。
伴随着国际经济地位的下降,一度享誉全球的“日本制造”不仅丧失了速度,更丧失了市场份额。而帮助日本企业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胜出则是INCJ的首要任务。
“日本消费者的需求十分特殊、多样和细致。同样的产品,也许在新兴市场就没有这么多要求。在国内预选赛上,日本企业过度消耗了体力,等到了奥运会赛场时,已经疲劳不堪了。”INCJ社长能见公一的这番话,道出了日本企业看待全球市场的思路,也完美阐释了INCJ的作用。
当年,IBM正是在出售了PC业务之后才成功转型为服务提供商,而GE也是从全球最大的白电制造商转身之后,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与这些成功的公司一样,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之下,这些昔日家电巨头的自我救赎之路,看似抱团取暖,实为主动转型。
仔细研究会发现,日本企业剥离的,大多是制造和渠道资源,而并非真正放弃品牌。智能电网技术、楼宇解决方案、能源解决方案、办公解决方案……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才是日本电子企业希望进入的,才是日本电子企业的未来。
文|本刊记者 王雨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