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氏金融豪赌欧债的下场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曼氏金融,欧债,温州,民间借贷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12-09 10:54
同为高盛集团前主席、同为华尔街政商两界通吃的大佬,刚刚辞去曼氏金融CEO职位的科尔辛和对冲基金经理保尔森,这两位曾经的竞争对手,如今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他们职业生涯的低潮期。
先来看科尔辛。10月31日,科尔辛所供职的期货经纪商全球曼氏金融(MFGlobal)(下称曼氏金融)因投资欧洲主权债务损失惨重而申请破产。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公司持有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和爱尔兰主权债共计63亿美元。
随后的11月4日,曼氏金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尔辛辞去在全球曼氏金融的所有职位。
再来看当年的胜出者保尔森,如今的处境可能也和科尔辛一样尴尬。
曾经因为在金融危机期间押注房贷抵押证券而一炮走红的保尔森,其旗下的基金在今年大多数时间内都蒙受了亏损,旗下的旗舰基金AdvantagePlusfund在9月下跌19.35%,今年以来的跌幅达到46.73%,几近腰斩。
9月大规模抛售黄金使保尔森基金的亏损雪上加霜。虽然包括LeeAinslie、LeonCooperman在内的许多基金经理人也遭受亏损,但保尔森却成为今年业内的大输家。
“科尔辛和保尔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赌。科尔辛赌政府会救欧债,结果赌输了;保尔森过分押注某一领域,想让利润无限扩大,结果证明也赌输了。豪赌和贪婪,是投机者的典型特征。”中信银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科尔辛和保尔森在赌,欧债本身也是一种赌博,“只要这种赌徒心理继续存在和蔓延,金融危机还将发生,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球性的。”
曼氏金融缘何“豪赌”欧债?真的是因为赌错了以致陷入当前申请破产的境地吗?保尔森的大起大落也是源于豪赌吗?为何金融机构包括政府都喜欢“赌”?中国的民间借贷是否也是一种赌博?如何才能规避下一次可能的金融危机?
豪赌的大佬
科尔辛的“下台”虽没有言明是“引咎辞职”,但在业界看来,曼氏金融当前面临的危机,和科尔辛有着很大的关系。
科尔辛的履历相当出彩:前高盛集团主席,曾经在1999年带领高盛集团进行了获利颇丰的首次公开募股,不过最终他还是因败给竞争对手保尔森而丢掉了高盛集团主席的头衔。2000—2005年,科尔辛出任美国新泽西州参议员,在该州州长竞选中胜出。
不同寻常的政经背景,让科尔辛在加入全球曼氏金融时曾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事实上,在科尔辛就任曼氏金融之前,很多评级机构就已经看到了公司可能的财务危机。然而,科尔辛一上任,就提出了打造全方位服务的投资银行“小高盛”的战略。不再安于做一些传统的经纪业务,也不是缩减已经规模太大的欧债自营交易,科尔辛利用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了更多的自营交易。
豪赌的结果业界都看到了,科尔辛将曼氏金融送上了破产法庭。“科尔辛赌的是政府会救欧债,只要政府出手,欧债就没事了,而且危机会很快过去;加上欧债已经跌得很低了,一旦好起来将会大赚一笔。”刘维明分析说。
和科尔辛系出高盛同门的保尔森,因为押注了美国住房市场的泡沫将破裂,并大举做空金融股,保尔森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赚了至少上百亿美元。不过,今年以来,他却屡屡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
“保尔森在危机期间大赚了一笔,但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稳健的风险管理者。过分地押注某一类资产绝不会是一个稳健的投资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即便是对冲基金,这种策略也是不可行的。”刘维明分析说。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向《英才》记者表示,科尔辛和保尔森所操作的产品是有共性的,比如说都是高杠杆率的衍生产品,都是在OTC市场做的,标的都是一些汇率、国债、期货等等,客户都是非常少的。“这些产品市场流动性很差,参与者少,往往是一对一甚至量身定做的交易,市场平静时没有问题,一旦市场发生大的变动,赚了就是狂赚,亏了就是巨亏,想平仓都难。”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如果都是非常谨慎地做风险管理和防控,及时平仓,将风险敞口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出现类似科尔辛,包括前段时间类似瑞银的魔鬼交易员事件。而一旦陷入了赌博,一切就会变得无法预期、不可控起来。
而在刘维明看来,除了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喜欢赌博,包括欧债危机,甚至包括我国的地方债、民间借贷,同样也是在走钢丝。
最后一棒的赌徒
“欧债那么大的财政赤字,傻子都知道不可持续,但却都在拖,不断发新债还旧债。政府都在赌,赌在自己任期内不会出事,赌危机很快就会过去。”刘维明如此评论欧债危机。
长期的财政赤字,加上偿债能力有限,或者没有偿债能力,到了市场不认可时自然会发生逆转。而对欧债的购买者来说,前期可能有一拨人是赚了钱的,但接力棒的最后一棒则可能是巨亏的。
缘何政府明知可能出现危机仍然大规模举债?为什么不去深究背后可能的结果,而只是去看短期的繁荣,短期利益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刘维明认为这是投机心理在作祟,包括金融机构,包括政府,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婪、好赌。“这些也是人性的弱点,是没有办法消灭的,只能靠机制和制度让这些特性少点发作。”
另一个必然的原因是金融发展过快,势必以投机和赌博来支撑,因此,“在金融监管和政府监管过程中,对于金融的发展方向一定不能以投机为导向,要落实到金融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实体经济的平均水平。”
而目前的整个金融体系,其实是鼓励投机的。无论从经济体对于金融系统的依赖,还是大力发展、扶持、救助金融机构,都可以看出这种鼓励的气氛。而这些金融机构在被救助之后依然不规范,依然还要走老路,加上还有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
在刘维明看来,只要鼓励投机的问题不解决,金融危机就不可能规避。这一切也同样给中国的民间债务敲响了警钟。
“中国的民间债务其实也是这种赌徒心理的表现。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利润,吸引着放贷者和借贷者参与豪赌。放贷的人赌借贷的人不会出事,很快就能度过过渡期;借贷的人赌自己不会出事,结果却最终只能以跳楼和逃跑来应对。”刘维明说。中国民间债务危机最典型的地方是温州。
今年以来,温州钱荒加剧、违约增加,民间借贷机构只得提高“利率”对冲风险。而“炒钱”的财富效应又吸引了更多民间资金介入。有报道称,温州危机爆发前,87%的温州家庭涉及民间借贷,甚至有不少人用房子抵押放贷。
或许2008、2009年民间借贷的利率相对合理,对很多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2010年开始,民间借贷的贪婪本性膨胀,以致形成了高利贷并出现信贷危机。
“温州事件,那么多老板跑掉之后才有人来管,之前难道不知道吗?包括鄂尔多斯,相关部门到底是不能管还是不愿意管?很显然,我们的监管部门也在赌,赌这些借贷者和这些放贷者不会出事。”刘维明说。
那么,长期赌下去,将会是什么结局?
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
先来看科尔辛。10月31日,科尔辛所供职的期货经纪商全球曼氏金融(MFGlobal)(下称曼氏金融)因投资欧洲主权债务损失惨重而申请破产。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公司持有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和爱尔兰主权债共计63亿美元。
随后的11月4日,曼氏金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尔辛辞去在全球曼氏金融的所有职位。
再来看当年的胜出者保尔森,如今的处境可能也和科尔辛一样尴尬。
曾经因为在金融危机期间押注房贷抵押证券而一炮走红的保尔森,其旗下的基金在今年大多数时间内都蒙受了亏损,旗下的旗舰基金AdvantagePlusfund在9月下跌19.35%,今年以来的跌幅达到46.73%,几近腰斩。
9月大规模抛售黄金使保尔森基金的亏损雪上加霜。虽然包括LeeAinslie、LeonCooperman在内的许多基金经理人也遭受亏损,但保尔森却成为今年业内的大输家。
“科尔辛和保尔森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赌。科尔辛赌政府会救欧债,结果赌输了;保尔森过分押注某一领域,想让利润无限扩大,结果证明也赌输了。豪赌和贪婪,是投机者的典型特征。”中信银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科尔辛和保尔森在赌,欧债本身也是一种赌博,“只要这种赌徒心理继续存在和蔓延,金融危机还将发生,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球性的。”
曼氏金融缘何“豪赌”欧债?真的是因为赌错了以致陷入当前申请破产的境地吗?保尔森的大起大落也是源于豪赌吗?为何金融机构包括政府都喜欢“赌”?中国的民间借贷是否也是一种赌博?如何才能规避下一次可能的金融危机?
豪赌的大佬
科尔辛的“下台”虽没有言明是“引咎辞职”,但在业界看来,曼氏金融当前面临的危机,和科尔辛有着很大的关系。
科尔辛的履历相当出彩:前高盛集团主席,曾经在1999年带领高盛集团进行了获利颇丰的首次公开募股,不过最终他还是因败给竞争对手保尔森而丢掉了高盛集团主席的头衔。2000—2005年,科尔辛出任美国新泽西州参议员,在该州州长竞选中胜出。
不同寻常的政经背景,让科尔辛在加入全球曼氏金融时曾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事实上,在科尔辛就任曼氏金融之前,很多评级机构就已经看到了公司可能的财务危机。然而,科尔辛一上任,就提出了打造全方位服务的投资银行“小高盛”的战略。不再安于做一些传统的经纪业务,也不是缩减已经规模太大的欧债自营交易,科尔辛利用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了更多的自营交易。
豪赌的结果业界都看到了,科尔辛将曼氏金融送上了破产法庭。“科尔辛赌的是政府会救欧债,只要政府出手,欧债就没事了,而且危机会很快过去;加上欧债已经跌得很低了,一旦好起来将会大赚一笔。”刘维明分析说。
和科尔辛系出高盛同门的保尔森,因为押注了美国住房市场的泡沫将破裂,并大举做空金融股,保尔森的对冲基金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赚了至少上百亿美元。不过,今年以来,他却屡屡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
“保尔森在危机期间大赚了一笔,但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稳健的风险管理者。过分地押注某一类资产绝不会是一个稳健的投资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即便是对冲基金,这种策略也是不可行的。”刘维明分析说。
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向《英才》记者表示,科尔辛和保尔森所操作的产品是有共性的,比如说都是高杠杆率的衍生产品,都是在OTC市场做的,标的都是一些汇率、国债、期货等等,客户都是非常少的。“这些产品市场流动性很差,参与者少,往往是一对一甚至量身定做的交易,市场平静时没有问题,一旦市场发生大的变动,赚了就是狂赚,亏了就是巨亏,想平仓都难。”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如果都是非常谨慎地做风险管理和防控,及时平仓,将风险敞口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出现类似科尔辛,包括前段时间类似瑞银的魔鬼交易员事件。而一旦陷入了赌博,一切就会变得无法预期、不可控起来。
而在刘维明看来,除了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们喜欢赌博,包括欧债危机,甚至包括我国的地方债、民间借贷,同样也是在走钢丝。
最后一棒的赌徒
“欧债那么大的财政赤字,傻子都知道不可持续,但却都在拖,不断发新债还旧债。政府都在赌,赌在自己任期内不会出事,赌危机很快就会过去。”刘维明如此评论欧债危机。
长期的财政赤字,加上偿债能力有限,或者没有偿债能力,到了市场不认可时自然会发生逆转。而对欧债的购买者来说,前期可能有一拨人是赚了钱的,但接力棒的最后一棒则可能是巨亏的。
缘何政府明知可能出现危机仍然大规模举债?为什么不去深究背后可能的结果,而只是去看短期的繁荣,短期利益群体的利益最大化?
刘维明认为这是投机心理在作祟,包括金融机构,包括政府,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婪、好赌。“这些也是人性的弱点,是没有办法消灭的,只能靠机制和制度让这些特性少点发作。”
另一个必然的原因是金融发展过快,势必以投机和赌博来支撑,因此,“在金融监管和政府监管过程中,对于金融的发展方向一定不能以投机为导向,要落实到金融的发展速度不能超过实体经济的平均水平。”
而目前的整个金融体系,其实是鼓励投机的。无论从经济体对于金融系统的依赖,还是大力发展、扶持、救助金融机构,都可以看出这种鼓励的气氛。而这些金融机构在被救助之后依然不规范,依然还要走老路,加上还有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
在刘维明看来,只要鼓励投机的问题不解决,金融危机就不可能规避。这一切也同样给中国的民间债务敲响了警钟。
“中国的民间债务其实也是这种赌徒心理的表现。动辄百分之几十的利润,吸引着放贷者和借贷者参与豪赌。放贷的人赌借贷的人不会出事,很快就能度过过渡期;借贷的人赌自己不会出事,结果却最终只能以跳楼和逃跑来应对。”刘维明说。中国民间债务危机最典型的地方是温州。
今年以来,温州钱荒加剧、违约增加,民间借贷机构只得提高“利率”对冲风险。而“炒钱”的财富效应又吸引了更多民间资金介入。有报道称,温州危机爆发前,87%的温州家庭涉及民间借贷,甚至有不少人用房子抵押放贷。
或许2008、2009年民间借贷的利率相对合理,对很多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2010年开始,民间借贷的贪婪本性膨胀,以致形成了高利贷并出现信贷危机。
“温州事件,那么多老板跑掉之后才有人来管,之前难道不知道吗?包括鄂尔多斯,相关部门到底是不能管还是不愿意管?很显然,我们的监管部门也在赌,赌这些借贷者和这些放贷者不会出事。”刘维明说。
那么,长期赌下去,将会是什么结局?
文|本刊记者 何春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