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融资还是重投资:保持平衡是关键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融资,投资,股票,交易
  • 发布时间:2011-12-26 10:44
  “西方股票设计者们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在几百年后的中国大地上,股票的原始基础融资功能被大大异化:IPO成为发行人获取财富溢价、利益关系人短期获取暴利的一种工具,股票融资发展生产的目的,反而被弱化或根本不是目的。”

  这是近期在网络上引发讨论甚多的一条微博。之所以掀起热论,在于其指向了一个尖锐话题——中国股市应该偏向投资者还是融资者?

  话题萌生的一个大背景是,上证综指较2007年高点以来迄今跌幅已超60%,但A股流通市值从9万亿元上升到20万亿元,扩容超过一倍,相较2008年的低点,流通市值增长四倍。过去两年中,A股下跌35%,但A股市场融资额却是全球第一。沪深股市排名前1000的富豪,有666个是在四年熊市中“制造”,比例高达67%。

  在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及投资顾问委员会委员、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看来,偏向融资者的好处是能让企业得利,支持其发展壮大,不利之处是,二级市场投资者成为奉献者——而这正是当下A股市场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样的定位在股市发展初期,利用投资者逐利性为主的心态才能够得以实现。但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李大霄在《投资者报》举办的“2011投资者论坛”上强调,长此以往,会使得股市吸引力降低,并不能长久。

  “偏向投资者的好处是让投资者得到价廉物美的股份,让投资股票成为稳定的、保值增值的工具,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或者投资资金进场。不利之处是,股市对拟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下降,上市资源会渐渐流失,所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根本。”

  十年分红额只抵交易费

  最新数据显示,A股1.4万亿户有效账户数中,持仓账户数只有5708.74万户,参与交易的仅仅932.66万户。这意味着五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持有股票;15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进行股票交易。

  这与A股市场素来“重融资、轻回报”关系莫大。一开始A股市场的设置就是为了国企“脱贫减赤”;后来有了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再后来有了个人富豪与“PE”(私募股权投资)实现退出的创业板——这些都与二级市场投资者无关。

  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无非是两个可能给他们带来回报的数据:股指涨跌和上市公司分红。

  遗憾的是,十年来,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9.9万亿元增至2010年的39.798万亿元,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十年间,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也从1073家增长到2300家……然而对于上证指数来说,只是一条直线,从2001年的高点2245点到2011年12月21日的2191点。

  作为成熟市场的代表,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这十年间尽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卷入复杂的欧债危机,但涨幅仍超20%,纳斯达克指数涨幅约35%;欧洲市场的英国富时100指数、德国DAX指数,尽管涨幅逊色于美国,仍有6%到16%不等的涨幅;新兴市场涨幅更欢,印度指数十年间涨幅高达417%,澳大利亚涨幅近30%。

  如果说一定要找一个比A股更落寞的,唯日经225指数。十年前,其点位10542点,如今8722点,跌幅达17.3%。

  Wind数据显示,2001年6月至2011年10月,股市累计成交金额月242.13万亿元,若按当前证券业万分之八的平均佣金水平估算,投资者合计缴纳约3874亿元佣金,累计为国家缴纳5389亿元印花税。而同期上市公司累计分红不过7500.67亿元。2011年前9个月的现金分红量,只占市值的0.5%。

  投资者获得的分红回报,基本上只够冲抵交易费用。

  持续IPO还将保持十年

  鹏华基金研究部总经理杨俊认为,引发市场近两年持续下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市场缺乏信心,此外即是供需不平衡。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计,2011年深圳中小板市场的IPO家数将达到115宗,创业板将达到128宗(IPO数量创下新高,创立以来首次超过中小板的新上市公司数量);上海证券交易所将达到38宗。

  从IPO融资额看,中小板和创业板将分别达到1020亿元、790亿元,上海主板市场将达到1010亿元。三者合计为2820亿元。

  更完整的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

  从IPO看,2001年6月14日之前IPO近2949.84亿元,而此后十年间却高达17685.44亿元。过去3年来,A股共通过IPO方式募集9252.17亿元,比同期美国市场IPO募资总额高出56%,比西欧所有IPO募资总额高出115%、分别为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的7.9倍和1.4倍。

  与此同时,再融资数量也在上升,今年以来,A股实施的增发和配股融资规模达到3954.9亿元,超过去年同期的3258.1亿元,并超过2009年全年的3217.56亿元。

  从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履新后的招股书发布数量和上会数量来看,新股发行并未呈现放缓趋势,反而有增多、加快迹象,11月份37家企业上会,创出下半年来最高。

  A股与西方股市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完全由政策主导,快速发展起来。A股22年中,监管部门发布过无数政策及文件,其中不少精神在贯彻过程中,有过反复。但从始至终,唯一不曾改变过的,就是IPO。尽管它的询价、定价和发行方式等也在不断调整,但向市场持续超量“抽水”的劲头,没有任何改变或减缓。

  6月下旬,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广东惠州一个论坛上预测,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IPO市场“这一趋势将保持十年”;其后,10月20日在成都,他再度重申这一观点。

  在香港市场,9月以来,多家原计划于今年内登陆H股的公司迫于全球资本市场波动的压力推迟了发行计划,其中原计划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发行就包括三一重工、徐工机械、海通证券,前两者均未获得基石投资人认购。到目前,年内香港市场推迟发行的IPO项目多达18宗。

  A股市场暂停IPO的2004年、2005年和2008年,均处在熊市当中;但这一次,沪指跌破2200点之后,IPO的发行速度丝毫没有任何要减缓的迹象,只能说明IPO的任务更迫切、“国策”待遇更明确。

  市场需要重新定位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向《投资者报》指出,“高价发新股—业绩快速变脸—高管减持”——这一恶性循环是中国股市溃烂的根源,“但是,这个循环妙就妙在几乎所有的环节都是受益者,只有最后一环,最底层的投资者是纯付出。”

  在他看来,因为链条中的关键环节都收益丰厚,所以会持续无休止地再循环,而最终环节的弱势群体则没有代言人。

  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钮文新(微博)在“投资者论坛”上强调,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本质问题是,没有把投资者以及参与者和上市公司融资的问题平等看待。

  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也指出,如果资本市场想要更公平、快速地上一个台阶,首先应把融资者和投资者中间的平衡点找到。

  对此,李大霄进一步指出,“中国股市发展的前20年由于融资方力量强大而投资方力量弱小,一直只有做多机制,而且退市机制不力,使平均股价远高于成熟市场,A股市场整体融资价值很高投资价值却较低。”

  从IPO角度看,如果偏向融资者,就应该用尽量高的定价及尽量宽松的发行条件,让上市公司以更少的股份换取更多的资金以发展企业;而如果是偏向投资者,就应该以尽量低的价格和尽可能苛刻的发行条件限制发行上市,让上市公司以尽量多的股份换取尽量少的资本,投资者因此可获取的投资价值更高。

  他认为,从一些对稳健需求比较高的资金,如社保、保险及企业年金渐渐加大股市投资比例,投资者力量渐渐从非常弱小到不断增强的趋势来看,投资方的砝码在慢慢增加。因此,现在有必要对股市重新定位,这是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前提,余下的只是如何实现定位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李大霄强调,增强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是非常紧迫的工作。根据资金入市的速度来设计融资速度才是股市稳定之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的实质性回报来吸引投资者,以此让投资者赚到钱才是长远吸引投资者的实在方法。

  邓妍/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