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年过后,BBC将播放一部纪录片,名为《生存竞争》,讲述的是世界各地的动物在它们刚出生几天至几周内,为了生存而与严酷环境抗争的故事。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动物是BBC节目的特长,观众可以看到明尼苏达州黑熊和它们的幼崽、马达加斯加小环尾狐猴和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里的幼年猎豹。
这是BBC1频道新政策的具体表现。2011年8月,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电视节期间,1频道总监丹尼.科恩宣布下一年度会播出更多自然历史类节目,这在BBC历史上是空前的,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老年观众,因为他们是此类节目的主要收视人群。相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新潮、方便、快捷和互动,电视算是“老媒体”了,与之相对应的观众也呈现出老化的趋势,丹尼透露英国电视观众的平均年龄是50岁以上,BBC应该以他们为目标受众,提供更多节目。
每周有80%的英国人会收看BBC 1频道的节目,而几乎每个频道都有很多年轻人的内容。丹尼说:“我们要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但也要重视其他观众的反馈,兼顾所有年龄受众的需求。”为了给老年观众提供更多他们喜欢的节目,他表示1频道需要不断创新和更多尝试,节目内容题材的范围会更宽泛。
其实,此前很长一段时间,BBC一直被批评忽略老年人的需求。2009年10月英国著名老年月刊《传奇》杂志公布了一项调查,在9441名5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74%的人认为电视节目是向年轻观众倾斜的,有五分之四的人觉得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题材被节目制作人忽视了。老年人不爱看这些时尚节目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新潮带来的网络和粗俗语言泛滥、行为举止粗鲁和雷人的幽默,这些都与传统英国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为什么BBC似乎是突然之间像关注未成年人一样地聚焦老年人,特别是白天时段的节目呢?
从世界电视的总体趋势看,老年人今后将逐渐成为电视的重要收视人群,道理其实很简单,中年人和年轻人现在热衷于新媒体载体,他们获取视频基本是通过网络,而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慢,习惯了喜欢的节目和类型,不太容易改变。
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BBC内部,过去老年观这个“盲点”恰恰被BBC的观众委员会看到,英国有1000多万退休老人在白天收看电视,这个年龄段被形容为现在正在生产电视节目的媒体人父辈的岁数,所以有人提出为老年人做节目,也就是为自己的父母做节目。
作为公共服务广电的旗帜,BBC自然是要站出来的,它有责任为老年观众提供多样化的节目,就像他们关照儿童,给他们开设CBeebies 和CBBC频道一样,这就需要重新调整播出内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播诸如《拍卖》、 《阁楼里的财富》、《买,还是不买》等没什么新意的鉴宝类节目来填充时间。当我和房东老太太讨论这个问题时,她对最终电视上呈现的变化并没抱太大希望,原因倒不是不看好BBC的调整,而是认为老人的需求其实很容易满足,况且针对他们的电视节目选择余地要比提供给青少年的大很多。
新节目的题材涉及健康、资产、服务资讯,以及让常年都无法外出的老人开心,为他们提供新闻和时事,还有他们喜欢看的电视剧和情景喜剧。BBC总经理汤普森在陈述未来几年的新策略时表示,过去漠视老年观众的态度、偏见是需要修正的,从2012年的调整看,这艘大船是在“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航行”。
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中国从1999年开始迈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老龄化正在加速。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电视屏幕上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却很少,晚间时段尤其明显,那些唱歌、跳舞、选秀等节目的目标收视人群几乎都不是他们,唯一可以说是针对老年人的就是养生节目和极少数戏曲专业频道,而最“关心”他们的可能就要算那些医疗和药品的广告商了。作为电视受众里的“弱势群体”,中国老年人很少使用新媒体,加之没有通畅的投诉途径,收视需求和声音也就很难表达和被听到了。
其实,以中国电视人的平均年龄段看,大家也不妨想一想,在为同龄人制造“娱乐”时,你们的父母看什么?
周康梁,牛津大学媒体研究员,英国电视史和节目形态研究专家,资深媒体人,出版有《做最牛的主持人》(1、2)等多部电视研究专著。
周康梁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