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所欲,不逾矩”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西游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3-15 16:55
中国文学经典之作《西游记》中充满了孙悟空孩子般的游戏情节。借宿高老庄时,听到有妖怪就手痒,“要抓几个妖怪耍耍”;在车迟国,假扮三清道人,用尿当作圣水骗几个妖怪喝;变成牛魔王的模样让红孩儿喊“父亲”而沾沾自喜;猪八戒被妖怪抓取,他不急于解救,却扮作勾魂鬼,骗出猪八戒的私房钱;在平顶山玩“装天”的把戏骗精细虫、伶俐鬼的宝贝??西天取经一路虽然充满艰辛的打斗,时而伤痕累累,气氛却轻松乐观,都得益于孙悟空的一颗童心。
童心可爱,而他的另一面是“无法无天”。
一棒子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生死簿上的名字。又到玉帝那里要个官儿做做,弼马温嫌小,齐天大圣也不够大,搅了蟠桃会,偷吃了长生不老的金丹。
孙悟空的性格,让人越看越喜欢。为什么?他可能做了一般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特别是在善恶分明之上,人人都被孙悟空感动。
宇宙人生规律
孙悟空乃天父地母的石猴所化,因地久天荒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从自然中孕育出的灵根。在花果山与虎狼为伴,采摘野果为食。因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人伦纲常的约束,而且“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但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无论他的身世如何神奇,都不能超越生死的自然规律。一日,与群猴嬉戏之间,他忽然忧恼,垂下泪来。“今日虽不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孙悟空既已有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生老病死成了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求长生不死的仙方,他只身漂洋过海,在须菩提长老那里,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有了上天入地的本事。
人在满足了生理和生存需求之后,接下来需要得到的是社会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成归来的孙悟空要进入主流社会——天庭。
孙悟空惊动天庭,被招安,封为弼马温,后来知道,原来自己做了个不入流的马夫,真是“活活的羞杀人”!于是,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得知其反下天宫,大怒,命李天王收降。孙悟空打败巨灵神,打伤哪吒三太子。玉皇大帝为息事宁人,又被迫封其为“齐天大圣”掌管蟠桃园。
“齐天大圣”的官衔并未收住他的野性,把蟠桃园的桃子吃得仙女们都找不到个儿大点的。当孙悟空发现自己没有资格参加蟠桃会时,怒火中烧。一不做二不休,使个定身法,把摘桃的七个仙女定住,矫诏把赤脚大仙哄到通明殿,自己变成赤脚大仙的模样奔赴瑶池,把玉液琼浆、珍馐美味吃个遍,醉中又跑到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把仙丹像“吃炒豆儿似的”吃个精光。玉帝震怒,命十万天兵天将拿他。在各方围剿下,孙悟空终被二郎神擒住。然因他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已成金刚不坏之身,任它腰斩雷劈,统统无效。太上老君把他放进八卦炉,准备烧它七七四十九天,化为灰烬,却歪打正着,将悟空练成一双火眼金睛。孙悟空踢倒八卦炉,打上灵霄宝殿,让玉帝老儿搬出去,位子让给他。
大闹天宫是《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让人无不拍案叫绝。而精彩的背后,是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再到玉皇大帝,是不是透出一些孙悟空也有层层升级不断膨胀的欲望?假想一下,如果孙悟空真的坐到了玉皇大帝的位置上,会怎样?倘若个体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会是啥样?
于是,如来佛祖出现了,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如来佛代表的不是统治者,而是宇宙人生的规律。
九九八十一难之意味深长
看《西游记》,很多人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唐僧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取经,全程十万八千里,而孙悟空一个筋斗正好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不就取回来了吗?何必让他陪着肉眼凡胎,腾不得云、驾不得雾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呢?
八十一难之意味深长,不在于他打死了多少妖魔,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他是一个心性磨练的过程,将一个心猿意马,野性难驯的“猴”,变成了心灵安顿的“人”。其实,人类的心何尝不是野得像这猢狲一样?
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旨在不断降妖除魔。十七回写“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意思是,妖魔生在一念之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那些妖魔鬼怪,乃是孙悟空师徒心灵幻化的产物。
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学习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两个字谜,谜底都是指“心”。须菩提开始问悟空想学“道”字门中三百六十旁门的哪一门,孙悟空却因那些都不是长生之术,一概不想学,最后终于在须菩提的暗示下学了“都来总是精气神”的“内丹”之术,而这恰恰是比他平时给众人说的法深奥得多的“心法”。须菩提为什么决然把孙悟空赶出山门?因为他看到了孙悟空内心的躁动不安。刚刚学了一点小本事就抖擞精神,在师兄弟们面前卖弄,须菩提敏锐地觉察到他日后必生祸患。赶他走时嘱咐“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取经途中,遭遇毛团狮子精吐出黑雾,迷失师徒的心智,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三人,靠念诵乌巢禅师教给的《心经》才定住了心,与狮子精再战。史料记载,唐三藏当年去印度取经身边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左右,他经历千辛万苦,途中确实靠一部《心经》才能坚持下来。
孙悟空从出身、拜师、学法直到彻悟,正是一个收束心猿意马,“心性修持大道生”的过程。
取经过程中,孙悟空曾经三次离开唐僧,可见他心性成长的历程。
第一次,因为打死几个蟊贼,被师父骂了几句,就负气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吃茶去了,后被龙王劝回。这是他以往桀骜不驯性格的延续。第二次,三打白骨精之后,肉眼凡胎的唐僧误会他误伤了好人,念了紧箍咒,并贬他回花果山,这一次,他并未负气,而是苦苦哀求,一则难舍师徒情谊,二则有保护师父取经的重任在身。第三次,他再次为师父不容,求饶无果之后,学会了对付的办法,“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菩萨虽然嘴上批评孙悟空,实则教育了唐僧“你今顺势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才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此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
全书最后一回。唐僧师徒五人分别被封为“佛”或“罗汉”之后,孙悟空跑到师父面前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要将金箍儿摘下来,打得粉碎。唐僧的境界略高一筹,说,当时因为你太难管,所以用这个办法来辖制你,现在你已经成佛了,金箍自然已经没有了,怎么可能还在你头上呢?你自己摸摸看。孙悟空往头上一摸,果然已经没有了。
人世间有很多约束须遵循,心灵中也有不少禁锢要打开,当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
文|兰溪
……
童心可爱,而他的另一面是“无法无天”。
一棒子打死勾魂鬼,直闯森罗殿,强行勾销了自己乃至整个猴族在生死簿上的名字。又到玉帝那里要个官儿做做,弼马温嫌小,齐天大圣也不够大,搅了蟠桃会,偷吃了长生不老的金丹。
孙悟空的性格,让人越看越喜欢。为什么?他可能做了一般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特别是在善恶分明之上,人人都被孙悟空感动。
宇宙人生规律
孙悟空乃天父地母的石猴所化,因地久天荒感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而从自然中孕育出的灵根。在花果山与虎狼为伴,采摘野果为食。因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没有人伦纲常的约束,而且“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
但天下没有绝对的自由,无论他的身世如何神奇,都不能超越生死的自然规律。一日,与群猴嬉戏之间,他忽然忧恼,垂下泪来。“今日虽不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驻天人之内?”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孙悟空既已有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生老病死成了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为求长生不死的仙方,他只身漂洋过海,在须菩提长老那里,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有了上天入地的本事。
人在满足了生理和生存需求之后,接下来需要得到的是社会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学成归来的孙悟空要进入主流社会——天庭。
孙悟空惊动天庭,被招安,封为弼马温,后来知道,原来自己做了个不入流的马夫,真是“活活的羞杀人”!于是,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得知其反下天宫,大怒,命李天王收降。孙悟空打败巨灵神,打伤哪吒三太子。玉皇大帝为息事宁人,又被迫封其为“齐天大圣”掌管蟠桃园。
“齐天大圣”的官衔并未收住他的野性,把蟠桃园的桃子吃得仙女们都找不到个儿大点的。当孙悟空发现自己没有资格参加蟠桃会时,怒火中烧。一不做二不休,使个定身法,把摘桃的七个仙女定住,矫诏把赤脚大仙哄到通明殿,自己变成赤脚大仙的模样奔赴瑶池,把玉液琼浆、珍馐美味吃个遍,醉中又跑到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把仙丹像“吃炒豆儿似的”吃个精光。玉帝震怒,命十万天兵天将拿他。在各方围剿下,孙悟空终被二郎神擒住。然因他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已成金刚不坏之身,任它腰斩雷劈,统统无效。太上老君把他放进八卦炉,准备烧它七七四十九天,化为灰烬,却歪打正着,将悟空练成一双火眼金睛。孙悟空踢倒八卦炉,打上灵霄宝殿,让玉帝老儿搬出去,位子让给他。
大闹天宫是《西游记》最精彩的部分,让人无不拍案叫绝。而精彩的背后,是从弼马温、到齐天大圣、再到玉皇大帝,是不是透出一些孙悟空也有层层升级不断膨胀的欲望?假想一下,如果孙悟空真的坐到了玉皇大帝的位置上,会怎样?倘若个体欲望一发不可收拾,结果会是啥样?
于是,如来佛祖出现了,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如来佛代表的不是统治者,而是宇宙人生的规律。
九九八十一难之意味深长
看《西游记》,很多人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唐僧从东土大唐到西天取经,全程十万八千里,而孙悟空一个筋斗正好是十万八千里,孙悟空翻一个筋斗不就取回来了吗?何必让他陪着肉眼凡胎,腾不得云、驾不得雾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呢?
八十一难之意味深长,不在于他打死了多少妖魔,做了多少好事,而在于他是一个心性磨练的过程,将一个心猿意马,野性难驯的“猴”,变成了心灵安顿的“人”。其实,人类的心何尝不是野得像这猢狲一样?
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旨在不断降妖除魔。十七回写“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意思是,妖魔生在一念之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那些妖魔鬼怪,乃是孙悟空师徒心灵幻化的产物。
孙悟空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学习的地方叫做“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两个字谜,谜底都是指“心”。须菩提开始问悟空想学“道”字门中三百六十旁门的哪一门,孙悟空却因那些都不是长生之术,一概不想学,最后终于在须菩提的暗示下学了“都来总是精气神”的“内丹”之术,而这恰恰是比他平时给众人说的法深奥得多的“心法”。须菩提为什么决然把孙悟空赶出山门?因为他看到了孙悟空内心的躁动不安。刚刚学了一点小本事就抖擞精神,在师兄弟们面前卖弄,须菩提敏锐地觉察到他日后必生祸患。赶他走时嘱咐“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取经途中,遭遇毛团狮子精吐出黑雾,迷失师徒的心智,孙悟空与猪八戒、沙僧三人,靠念诵乌巢禅师教给的《心经》才定住了心,与狮子精再战。史料记载,唐三藏当年去印度取经身边并没有小说中描述的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左右,他经历千辛万苦,途中确实靠一部《心经》才能坚持下来。
孙悟空从出身、拜师、学法直到彻悟,正是一个收束心猿意马,“心性修持大道生”的过程。
取经过程中,孙悟空曾经三次离开唐僧,可见他心性成长的历程。
第一次,因为打死几个蟊贼,被师父骂了几句,就负气跑到东海龙王那里吃茶去了,后被龙王劝回。这是他以往桀骜不驯性格的延续。第二次,三打白骨精之后,肉眼凡胎的唐僧误会他误伤了好人,念了紧箍咒,并贬他回花果山,这一次,他并未负气,而是苦苦哀求,一则难舍师徒情谊,二则有保护师父取经的重任在身。第三次,他再次为师父不容,求饶无果之后,学会了对付的办法,“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菩萨虽然嘴上批评孙悟空,实则教育了唐僧“你今顺势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护才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此后,唐僧再也没有念过紧箍咒。
全书最后一回。唐僧师徒五人分别被封为“佛”或“罗汉”之后,孙悟空跑到师父面前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要将金箍儿摘下来,打得粉碎。唐僧的境界略高一筹,说,当时因为你太难管,所以用这个办法来辖制你,现在你已经成佛了,金箍自然已经没有了,怎么可能还在你头上呢?你自己摸摸看。孙悟空往头上一摸,果然已经没有了。
人世间有很多约束须遵循,心灵中也有不少禁锢要打开,当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
文|兰溪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