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快餐,你今天吃了没?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宫斗,广电总局,青春偶像剧,电视剧快餐化
  • 发布时间:2012-05-10 15:52

  电视文化被认为是继印刷文化之后又一种新型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大众文化的代表。用电视来传播文化知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文化消费的需要直接影响到内容生产人员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如何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点击率成为重要考量,导致文化产量上来了,但产品内容却日渐浅薄化、空心化,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熙熙攘攘,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产量井喷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其他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播影响的学说”。这句话曾经深深地刺痛了中国人。

  而今,中国这个在西方观众眼里“只会生产电视机”的国家,正在“井喷式”地创造承载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的电视剧。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统计资料,2007年中国生产电视剧529部14670集,2008年502部14498集,2009年359部11469集,2010年436部14685集,2011年469部14942集。不论是创造热情还是生产规模,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

  而据最新的消息,2012年全国各影视公司向国家广电总局申请立项拍摄的电视剧数量达到1040部33877集。这样的制作量已经是创下历史新高,但同时其产量也大大超出中国电视剧一年7000集的播出量。换句话说,现在中国电视剧出产量已经超出市场承受能力5倍,这一切使得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与此同时,春交会上成交最高的网络电视剧价格为75万元一集,相对于过去最高达到185万元一集的天价,这对电视剧行业来说肯定不算是什么利好消息。

  风向多变

  80年代以来,关于电视的雅与俗、主旋律与娱乐性、市民化与艺术化、通俗化与精品化、现实题材与历史题材、还原历史与戏说历史等等无休无止的理论争论,从80年代初期围绕《敌营十八年》到90年代末期《还珠格格》,然后再到00年代穿越剧的一次次批评,其实都反映了政府、商业和知识分子之间复杂的观念冲突。而在这些冲突的同时,市场力量与政府力量之间也常常在通过权力较量、谈判、协商来寻找结合部和协作点。

  政民商三方宫斗

  在中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大量出现可以说是各方文化冲突的一个必然结果。不论是政府立场、市场立场还是知识分子立场,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历史题材”作为自己的生存和扩展策略。“历史”远离了当代中国各种敏感的现实冲突和权力矛盾,具有更丰富的“选择”资源和更自由的叙事空间,因而,各种力量都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改写来为自己提供一种“当代史”从而回避当代本身的质疑。历史成为了获得当代利益的一种策略,各种意识形态力量都借助“历史”的包装粉墨登场。

  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典和近代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增加也是“主旋律”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历史人物题材如《司马迁》《林则徐》《孔子》《詹天佑》和《杨家将》等传记性的电视剧,或者是历史事件题材如《北洋水师》及《太平天国》等文献性的电视剧,都是其中的典型。

  而另一类则是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电视历史剧,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则是政府行为、市场力量和知识分子参与的一种共享资源。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36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于1987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同时播出,最高收视率达到70%以上,在内地和香港同时掀起了“红楼热” 。此后,中国四部古代小说经典的其余三部——《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陆续被改编为电视剧。而这四大名著在2000年后也竞相翻拍。除了四大名著的改编以外,中国还拍摄了一系列根据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和文学记载改编的历史剧,如《官场现形记》《封神榜》《聊斋》《唐明皇》《东周列国志》等。

  而历史题材电视剧,事实上也为知识分子立场提供了一定的表述空间和修辞策略。从《宰相刘罗锅》到《雍正王朝》,再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尽管这些电视剧都采用了通俗情节剧的叙事模式,甚至采用了喜剧的类型化手法,但是它们都通过对特定历史人物和历史环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回忆历史,显然也是模拟现实。

  类型剧崛起

  如果说历史剧创作是各种社会力量共有的策略,那么类型化电视剧的出现则是电视剧市场化的结果。中国电视剧从《渴望》开始出现了类型化倾向。在各种类型的通俗电视剧中,以《渴望》《皇城根》《京都纪事》与《儿女情长》等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以《爱你没商量》《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和《牵手》等为代表的言情剧数量最多。此外,以《公关小姐》《广告人》以及《情满珠江》等为代表的都市商战剧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则带动了中国城市电视喜剧的风行。1995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 的《我爱我家》播出,情景喜剧也由此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通俗电视剧形式。

  随后,受到日本电视剧影响,1998-1999年还出现过一段青春偶像剧的高潮,而在90年代后期,真正最有影响力的类型化电视剧应该算是新武侠电视剧。特别是根据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的小说改编的武侠电视剧成为中国各电视屏幕上的重心。

  尽管面对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双重威胁,但现实主义美学形态在中国的电视剧文化中仍然占有自己的位置,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自觉的人文主义倾向的电视剧,如《围城》《一地鸡毛》《月亮背面》《无悔追踪》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这些电视剧以一种“现实主义”的叙述,呈现了在社会转型状态中人性的变异、人生的曲折、命运的不公正,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冲突。

  虽然中国出现了不少直接代表政府意识形态的电视剧,如表现所谓“好人好事” 的以共产党干部和社会公益人物为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铁人》《焦裕禄》《党员二楞妈》《中国神火》《长江第一漂》《铁人》《有这样一个民警》《埔江叙事》以及《岁月长长路长长》等等,以及配合政治形势拍摄的电视剧《澳门的故事》等,但是真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电视剧还是那些在市场与政府、效益与责任之间采用了一种妥协的“政治立场” 的通俗情节剧,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北京人在纽约》《外来妹》《大潮汐》《情满珠江》《东方商人》《人间正道》以及最近的《蜗居》等,这些电视剧是主旋律电视剧的娱乐化,娱乐电视剧的主旋律化的典型,它们用政治娱乐化、娱乐政治化来建构了主流电视剧的特点。

  本纪,快餐化大行其道

  而踏入2000年以来,各种新题材的电视剧陆续登上荧屏。电视剧虽然是以电视为载体展现在观众面前,但其文化与审美都受到日益普及的电脑网络影响。先是从游戏改编的《仙剑奇侠传》,再到近年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武林外传》《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步步惊心》和《山楂树之恋》热播。而正在上映中的《甄传》则是网络宫斗小说的典型代表。

  与网络文学带领的电视剧热潮齐头并进的,还有军事题材的突围而出。《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亮剑》《DA师》与《潜伏》等剧也十分热播。然而军事题材的创作也陷入了困境,很多都是对于成功作品的简单克隆,剧本越来越难推陈出新。

  文学的方向体现了文化的一股方向,不能否认如今动辄几百万点击率的网络小说的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众的口味。而网络小说与一般的小说形式有些许不同,它比较宽松的文体使其内容包含很广泛,仙侠、玄幻、网游都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正规的小说形式所不能包含、容忍的小说一般都可以算做网络小说。绝大多数网络小说是以快餐文学为定义,大多情节冗长,很大一部情节不符合了常理逻辑,有时情节还很虐,口水话多,结构枝枝蔓蔓,内容有时相互矛盾,缺乏经典之作,有作家认为现在的网络小说99%是垃圾。虽然也有脱颖而出的杰作,但每年数万部作品中好作品要出位实在有如大海捞针。

  文学的快餐化也带来了电视剧的快餐化。而快餐化所带来的,则是快变无序的流行趋势与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成品。随着影视剧市场越做越大,不断有新资金注入到这个赚钱的行当里面去。而由于中国这些年所沉淀的文化实在是太过于贫乏,电视剧的取材总是重复类型地炒冷饭以及挖掘参次不齐的文学作品。有人笑称国外电视剧穿越往后穿,中国电视剧往前穿,一个没有过去,一个没有将来。这话看似调侃,实则让人心生悲凉。

  工业化的美剧制作

  和电影一样,好莱坞的电视剧制作也已工业化,从制片人、编剧、演员到市场人员,都是庞大的制作流水线上的环节。每年,各大制片公司的摄影棚都会推出各类情节剧和肥皂剧,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世界各地的观众,并由此带来丰厚的收益。

  文/熊捷 设计/一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