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堆里该谋什么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六合猪头肉,文化遗产
  • 发布时间:2012-06-15 09:55

  猪头肉也能申遗?

  有网友近日发帖称“南京六合猪头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下引发舆论热议。南京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六合猪头肉制作技艺”目前被列入六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尚未被推荐申报南京市级保护名录。

  对这件事,社会不同人群的关注角度、心态和说法自然是不同的。就此意主导者来讲,或许包含了想借近年来一些地方将申遗项目当成文化牌匾成事之势的动因。似乎有了这块牌匾,就等于抢到了“申遗”这一稀缺的文化资源;有了资源,也就可能有了利益。这不能说全无逻辑。

  把猪头肉拿来“申遗”,至少说明“申遗”的价值太大了。由此联想到,“申遗热”与时下名人故里争夺战一样,实质上属于这些年诸多地方愈演愈烈的“文化资源绞争”的另样版本。

  在各地忙得不亦乐乎的文化资源争夺战背后,包括了地方政府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指导下盘算的那笔经济账:利用文化效应拉动旅游业,吸引外资,立刻能够刺激GDP快速增长,产生经济效益。按一些学者的数据,不少地区在文化故里之争中,其旅游业收入在短时间内增长超过20%,计划引入的投资更是以百亿计。

  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创造和吸引注意力是门学问,将注意力转化成注意力经济、赢得回报更是门学问。可是,不要忘记,转化得好是事半功倍,转化得不好是事倍功半,甚至预期的那笔经济账极有可能变成呆账坏账。因为大量投资的引入确实可以在短期内抬高GDP,但是GDP短暂的单一陡增并不意味地方长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若初衷就是以炒作、吸引眼球为目的,文化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账就很难算清楚了。

  账,要纵向地盘算,自己算清楚自己的账,还要横向地算,把别人的账也算清楚。依照最基本的经济学法则,同质商品竞争越充分、越激烈,利润会趋于为零。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异质性是其价值所在。一种文化资源越特殊、越稀缺,效益就越大。而当下争夺之战中,各地方一哄而上,同质化现象泛滥,真正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就少了,那些基于“特殊价值”的账恐怕就没那么牢靠了。

  在文化资源竞争中一旦只剩下简单化、盲目性、近视眼,就难谈及给地方带来长久的、可存续的经济发展了。零点调查发布的《新型娱乐设施市场潜力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8年,全国2500个文化主题公园中70%处于亏损状态。这也许从一个角度证明,许多地方的文化资源争夺战并没有带来所期盼的直接经济效益。

  那些没有任何“故”元素的地方,往往想通过虚构人物、人造景观、文化做假来“创造”文化资源,这种参与文化资源争夺的心境和冲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创造”的难度就更大了,而且风险是甩不掉的。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绝不可为“假货驱逐真货”而窃喜。真文化被打入冷宫,伪文化登堂入室,果真这样,不只违背了市场竞争的经济法则,还会严重危害到稀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眼花缭乱的文化争夺战,不该着力在伪文化上。伪是没啥价值的,是短视。毁了真文化,是真作孽,垒起来什么也都会是“临时建筑”,终究会被社会实施“心理拆除术”。

  经济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二者并非相互冲突。像名人故里之争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竞争,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例如丹麦人争安徒生故乡,英国人争莎士比亚故乡,西班牙人争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的故乡。

  但在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案例中,传统文化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在新时代中延续了下来。因为争夺的重点在于保护,谁将名人的生活片段遗迹、自然人文遗存保存得多、保护得好,谁就能赢得文化资源的争夺,同时也能获得大众的青睐,得到可观的经济利益。

  文化资源作为资源,就有价值,有价值,就应当妥善利用。对文化资源是需要有敬畏感的,来不得半点伪劣。对于文化资源的最有效保护,就是最有效地开发使用其价值,这也是最为基本的经济学法则。

  文化保护的责任和充分利用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二者本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地方进行的是破坏性的文化资源竞争,往往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申遗大战、故里之争、祭祖大典之后,并没有见到地方经济增长、老百姓富裕,只徒留荒废的面子工程和一群以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名义筑起的房地产。

  并不反对地方利用其文化资源做经济文章,但如何真正按照市场竞争的法则来使用文化资源,却是摆在人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来利用各类本土资源,为地方寻得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道。

  本刊评论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