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北美长老会[American Presbyterians (North),PN]共同筹款联合创办,是民国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时有“南齐(齐鲁大学)北燕(燕京大学)”之说,属于中国历史上最老、名声最显赫的大学之一。
就山东省境内最著名的两所大学而言,齐鲁大学与山东大学的关联并不多,两所学校的性质、风格、命运也不尽相同。
与山东大学相比,齐鲁大学的历史要悠久和复杂得多,其渊源最早可上溯19世纪60年代。
据齐鲁大学校史载:
1864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登州(现蓬莱)创办了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登州文会馆,这是齐鲁大学的萌芽和发端。正是在登州文会馆时期,狄考文和教师邹立文合作,最早将阿拉伯数字引入中国。
1884年,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创办了广德书院。
1890年,登州文会馆与青州广德书院合并,在潍县成立了广文学堂。
1904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济南设立教会医院,附设医道学堂。
1906年青州医道学堂并入,称为济南共合医道学堂。
1917年,潍县广文学堂、青州共合神道学堂迁往济南并入共合医道学堂。同年,南京金陵大学的医科和汉口“大同医学”两校师生并入济南共合医道学堂。
同年9月,齐鲁大学正式开学,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学生277名,教工53人,其中外籍教职员工36人。校长是英人布鲁斯,经费由英、美、加等国教会支付。为了适应学校扩充需要,学校主持者筹集巨款200余万元,在当时济南市新建门外筑造校舍,创办新校,并正式定名为齐鲁大学。
齐大虽在济南创建并招生开课,但长时间未能正式立案。14年后的1931年12月,在号称基督徒孔祥熙关照下,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才批转了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呈文,准予在济南立案,承认其正式的合法地位。因孔氏对此出力甚大,按中国特色的处事哲学,齐鲁大学主动聘请孔祥熙担任名誉校长。
为了与国内其他几所著名大学的国学研究院(所)抗衡,齐鲁大学专门把曾在河南安阳传教多年的加拿大籍牧师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es)调到齐大任教授,让其在国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开讲考古学课程。
明义士号称是博学多闻的“中国通”,对中国文化有着痴迷的情结和强烈的占有欲望。他在安阳传教期间,借中国时局动荡不安的时机,浑水摸鱼,常骑一匹老白马往来于洹水岸边,在传经布道的幌子下,大量搜求中国古代文物,仅收购、收藏殷墟甲骨就达5万多片,这些古物大部分被偷运出境,入藏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博物馆专为其开设的“明氏收藏专室”。
来不及运走的文物,一部分折价卖于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抗战军兴,明义士把一部分甲骨偷偷深埋入齐大的住宅底下,秘而不宣。直到抗战结束,经过几番周折,这批宝物才重见天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齐大师生陆续返校,经过整修,学校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在济南复校。1947年上半学期的在校学生为442名,其中文学院105名、理学院123名、医学院203名、医事检验技术专修科11名,教职员工70人。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在部分师生的操纵下,齐大曾将部分人员和教学物资南迁,医学院被迁往福州。
济南解放后,1951年齐大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9月,随着全国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撤销---神学院和国学研究所撤销,文理学院所属系科划归青岛山东大学(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农业专科划归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保留其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学院,校址由山医接收,今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声名显赫、盛极一时的齐鲁大学存在了48个春秋便寿终正寝,校园的师生各奔东西,身后留下了一幢幢典雅、古朴、大方,充满了异国风情的校舍建筑供后人凭吊。
岳南:自上世纪90年代起关注与研究民国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从蔡元培到胡适》、《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
岳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