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民生就是稳增长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稳增长,十二五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6-21 14:01
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不容乐观,贸易、工业增加值、用电量、财政收入、贷款等一系列数据远低于预期;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减速。世界银行亦披露将中国今年GDP增速预期从半年前的8.4%下调至8.2%。
在此情势下,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举在情理之中,也是必行之举。
然而,如何“稳增长”才是更为重要也是更为困难的关键。
可以明确的是,“稳增长”不应再走依赖政府投资的老路,不少人寄希望于经济结构性调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正是向这方面的努力。
不过,产业结构性调整优化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为困难的事情。从2008年经济危机出现伊始,国内外许多人都在谈论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年过去了,哪一个国家找到了?
从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来看,只有那些能够改变整个人类自身生活方式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无线通信技术、核能、航空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才能推动整个社会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增长可遇不可求,只能是在市场中长期试错的结果,它既不能从各部委的批文中发现,也不能从专家纸上谈兵的言论中实现。
所以产业结构调整是缓慢且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来说,应该注重的是更为实际的问题。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央提出的“结构性减税”上来。可是“结构性减税”是一个更加容易让人混淆的概念,因为所谓“结构性减税”,说的是税“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减税。这样一来问题便接踵而至,如何结构性调整,哪些需要减税,哪些需要增税?至少就短期而言,这些问题暂时不会有解。
细看这一次的“稳增长”:既要经济稳定地增长,还不能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既要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还要同时进行结构性减税。这一曲四手联弹,谈何容易。
可是经济形势的发展不等人,6月1日公布的中国5月PMI指数下滑至50.4;汇丰制造业PMI值降至48.4,连续第七个月处在荣枯分水岭下方。可以说,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处在十字路口,需要“简而易行”的“短期”措施。
如果说“稳增长”的内涵指的是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那么如何才能算“有质量的增长”?曾经有位经济史学家说过,在2000年前的古罗马,只有贵族才能去公共澡堂洗澡,而2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普通工人家庭也能去公共澡堂,这就叫做经济增长。换言之,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就是民生的进步,促民生就是稳增长。
只有民生的改进才能提振消费需求。目前中国经济的形势在短期内要刺激投资需求并不乐观。因为中国当下遇到的是“注定要走向萧条的繁荣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真正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收入再分配或其他方法来提高消费倾向,从而,使维持一定水平的就业量所需要的现行投资量具有较小的数值”。
这是凯恩斯---不是凯恩斯主义者---当年为英国长期经济萧条开出的药方,但对于现在陷于“经济减速—政策刺激—投资过热—宏观调控—经济减速”怪圈周期的中国经济更为适用。
简而言之,“稳增长”的着眼点应当在于民生的改进。民生改进不需要政府进行大的财政收支结构性调整,只要在支出方面进行微调,例如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如扩大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唯如此,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使得人民有钱可消费。
通过消费的提振,逐步恢复稳健的投资,然后才能寻求结构性调整、结构性减税的解决之道。
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