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非高原教汉语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埃塞俄比亚,东非高原,孔子学院,汉语
  • 发布时间:2012-06-21 14:50

  2012年2月,我踏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土地,在这片东非高原上从事汉语教学。

  埃塞俄比亚人的母语是阿姆哈拉语(Amharic),虽然学校也开英语课,但学生们的英语还没有达到听说自如的程度。英语和汉语对他们来说,都是外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得不主动学习阿姆哈拉语。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尽量把课上会用到的生词用当地话背下来。出乎意料的是,当我在课上用学生们熟悉的语言说出生词或句子的时候,学生们能马上理解,而且不停为我鼓掌叫好。或许是我学外语的精神激励了他们,学生们学起汉语来更努力了。

  我一直相信,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不仅是汉语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宣扬中国文化的使者。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在讲授书本内容的同时,把中国的文化和习惯结合起来,介绍给同学们。

  我在课堂上发作业本的时候,学生们都是用右手来接,因为埃塞俄比亚的风俗是用右手接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用左手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这时,我便跟他们说道:“在中国接受别人递过来的东西的时候,一般用双手来接表示尊重,如果你们和中国人打交道,或者有机会去中国的话,一定要记得哦。”

  在讲食品的那一课,我把中国筷子带入了课堂。埃塞俄比亚的中餐馆不是很多,学生们也没有机会吃到中餐,所以对筷子的印象几乎为零。当我问“这是什么”时,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棍子。”

  他们虽然从来没真正见过筷子,但在我示范完用法以后,居然很快就掌握了,纷纷兴奋地用筷子夹笔、夹纸。这时我便把事先做好的即时贴贴在黑板上,贴纸上面写着这一课学过的生词。我把学生分为两组,我念到一个词的时候,每组就派一名同学出来到黑板上用筷子把生词夹下来。同学们对于这种新的练习方式都很感兴趣,以前单纯的提问方式有的学生能躲就躲,而这种通过游戏联系生词的方式让每个同学都积极争取上台表现的机会,对于所夹到的生词,他们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在我说出12个生词之后,两组的成绩也出来了,输的一组为大家合唱了一首非常好听的中国歌曲《茉莉花》。

  一个学期很快就结束了,我也和这些质朴的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每学会一句中国话,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而他们能跟其他中国人用汉语来交流,更增添了我教好汉语的信心。

  (来源:孔子学院院刊《孔子学院》)

  文|(王琳,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孔子学院汉语教师)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