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期待的慈善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慈善,医疗,天使妈妈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8-09 09:06
小传旺,这位不幸被气泵对着肛门造成重伤的13岁孩子,在激起一波民间爱心捐助潮之后,也引发了对中国民间慈善机构的质疑风浪。
没有实地核查病情,为什么“天使妈妈”三个小时内就发动公开募捐?
天使妈妈专项基金已募资2463万余元,为什么不能用已有款项展开救助?是否有募资第一、救人第二的“搭便车”之嫌?这是迅速救助还是迅速公募?
质疑还包括:北京这么多优质医疗资源,为何将传旺送到八一儿童医院治疗?救助程序和费用是否合理?对于小传旺亲属“卷款潜逃”的指控是否恶意?
滔滔爱心,汇聚成河,在道德底线不断受到诘问的中国社会,可谓一脉清澈,弥足珍贵,尤需守护。这正是为什么“天使妈妈”多次出面解释却无法令质疑者彻底释怀的原因。
7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首届慈善展上,我们注意到,公益界人士再次集体反思2011年郭美美事件对中国慈善的颠覆性影响。来自公民慈善信息中心的数据说,2010年的捐赠金额1032亿元,2011年是845亿元,下降了18.1%。
捐赠金额减少,并不意味着中国慈善倒退,而是说明中国慈善正处于全体性公民意识觉醒之后的重塑蓄势之中。中央将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纷纷出台地方募捐条例,开始了一轮地方公益慈善政策竞赛。2012年7月发布的《慈善蓝皮书》说,2011年中国社会组织为46.2万个,比2010年增长了3.6%,并不多,但基金会增长了18.8%,而且非公募基金会超过公募基金会,呈遥遥领先之势。在捐赠主体中,企业占57.48%,其中民营企业又占所有企业的57.89%,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捐赠主力。
郭美美事件所代表的密集性公益问责,在2011年首先指向官方大型社会组织,如今,转向“天使妈妈”这类民间机构。无论质疑的最终结果如何,这种超越慈善层面的过程问责和自治问责,可谓中国慈善又一次正本清源式的自治训练。
“民间的”是否就等于动机和程序的绝对正义?
无论是官办,还是民间,把慈善和公益当成一门生意的,并非个案。比如,在各地上演的“疯狂的救助”中,公益机构人员往往宣称“比孩子父母还要爱孩子”,甚至不惜扮成孩子母亲冲进医院带走孩子,孩子父母如果不同意救治方案,就声称孩子父母愚昧。
慈善的本质在于: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目的,决不是当做工具。尊重人,发散人性的光辉,方可为慈善。但是,习惯性地以道德光环绑架孩子命运,绑架公众爱心,是实实在在的误入歧途。
正如康德所言,慈善基于人性中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同情心,某种程度上,慈善性义务还是“一种外在义务”。所以,慈善并不伟大,一味地把慈善标榜为伟大的行为,很可能动机不纯,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推测慈善组织。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坚持郭美美事件时的观点:无论是谁组织的慈善,只有彻底透明、能经得起质疑和问责的,才是我们所期待的慈善。
截至7月23日,在质疑声持续多日之后,我们登录“天使妈妈”所属的“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网站中关于“天使妈妈专项基金”的介绍仍然是:“已募善款总额:24634390.00;支出善款总额:0.00”。这或许仅仅是工作人员的小疏忽,但恰恰是这类细节,说明透明度和信息查询便捷度仍有待提高。
少年何辜?已百孔千疮的身体,还要承担如此沉重的使命。慈善幸甚,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再获民间慈善提升契机。所以,请珍惜即将到来的全民慈善吧!
本刊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