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号风球

  7月24日,香港挂起十号风球。每年的八九月份,香港多台风,港人称“打风”。笔者分别在50年代和90年代在香港共居住了有近20年之久,深知风灾曾经是香港人谈虎色变的话题。

  一刮台风,香港气象局就会挂起风球,警戒市民。风球一般分为:三号风球,此时幼儿园、小学都停课;然后是八号风球,这时的风力已带强烈的破坏性,通常夹着暴雨。为安全起见,挂八号风球时香港全部海面交通停航,路面交通(包括公交及地铁)全线停驶,学校、公司、企业全部停课停业停市;到了十号风球,那简直是恐怖,可以说是顶级的恶劣灾害性气候;还有十二号风球,我不肯定香港历史上是否有记载过。

  不过对当今香港人来说,市政建设发达、安全、完美,香港人对台风灾害的应对已有足够的经验。一旦香港挂到八号十号风球,任窗外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窗内麻将声声,卡拉OK阵阵,上班族会尽情享受这无端端的一天额外假期。

  不过,今天的安然是无数次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

  上世纪50年代,除了少部分洋人和高等华人可以住在坚固结实的洋楼,大部分香港老百姓,住的是自己搭建的简易木屋。香港地形特点就是多山,台风必夹着暴雨,雨水从山顶泥沙俱下,不知要冲毁多少民居。因而每次强台风过后,一片狼藉、惨不忍睹,社会上到处可见流离失所和失去亲人的灾民。50年代曾经有两部经典的香港电影《十号风球》和《危楼春晓》,讲的就是在风灾面前,香港老百姓如何守望相助、共度劫难的感人故事。当然,现在年轻一代的香港人对此是体会不到的。

  香港对灾害气候的预警和对户外市民的及时疏通细节周全。在确认风力会达到八号风球的三个小时前,气象台就会通过手机、网络、电台、电视和各商业大厦的巨幅电视屏幕等所有资讯通道,发布警戒:“三个小时后,本港将改挂八号风球”,以便让市民有充足的时间撤离回家。

  各企业公司等员工撤离也是按部就班,决不会一窝蜂倾巢而出,陡然加重公交负担。大家都会习惯成自然地让路远的同事先下班。当时我住在离岛,像我们这样住在离岛的职工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离开办公场所回家。因为往返离岛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轮渡。八号风球一挂,全港的水面交通都要停航,那就无法回家了。这时办公楼的大堂和电梯口所有醒目的地方都会贴出告示: 现在挂三号风球,三个小时后改挂八号风球。

  说是三号风球,风力也够大了,但见街上行人匆匆,一些路边摊贩开始匆匆收档,沿街店铺也拉下了卷门,连公交车站上都挂着醒目的告示提点市民。此时天已渐渐暗下来,雨点开始密集,各公交站上都排起长龙。但香港人应对台风的心理也很成熟,他们知道这时各公交车的发车间隔会相应缩短尽量输送市民回家,明白三个小时可以绰绰有余让他们返回家。所以,不见有人争先恐后,也不见有人插队,人们神态自若秩序井然。

  同样的景象各码头已开始排起长队,住离岛的居民心理相对地紧张一些,因为万一赶不上船,陆地上的交通还有少量的士(香港法律明文规定,八号风球以上的恶劣天气,的士价钱是平时的三倍),一旦水面上的交通全面停航,那就根本没办法回家了。不过这种情况极少发生,挂出八号风球前夕,轮渡公司同样已做好相应的充分准备,除了增加航班以外,还会尽量调派最大载重量的轮渡来输送乘客。

  香港有不少街头露宿者,挂八号风球前夕,志愿者们会劝说他们去政府开放的庇护所。这些场所大多为市政府所属的室内体育馆,那里备有热水和熟泡面,还有毛毯、床垫,专供因种种原因无法赶回家的市民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安度风雨之夜。

  程乃珊:著名女作家,主要代表作有《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家》等。

  程乃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