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惊心再融资

  8月1日,在股票停牌5个交易日后,光大证券发布非公开增发预案,拟定向增发6亿股,发行价11.74元/股,再融资70.44亿元。

  此前的7月25日,光大证券发布重大事项暨停牌公告,公司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该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为保证信息披露公平性,公司股票停牌。

  在沪深大盘疲弱不堪、资金供应十分紧张的背景下,该公司的再融资行为令很多投资者感到惊心。光大证券于2009年8月首发上市,发行股数5.2亿股,发行价21.08元/股,募集资金总额109.6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2.51亿元后的募集资金净额107.10亿元。对于这107.10亿元巨额资金,光大证券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具体主要用于增设营业部、发展直接股权投资、开展境外业务等,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资本收益率。

  但是,与巨额资金的投入相伴随,光大证券的盈利能力却在持续下降,从2009年至2011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9.03亿元、22.64亿元、15.95亿元,未能给投资者取得应有的回报。而光大证券高管们的薪酬却居高不下,其中董事、总裁徐浩明的年薪分别达265.28万元、464.8万元、339.66万元。

  自上市以来,光大证券的股价表现一直较差。截至2012年7月24日,该公司收盘价为13.45元,考虑到历次分红后的复权价为15.24元,较发行价下跌27.69%,与上市首日收盘价27.40元相比,跌幅44.37%。

  承销新股令投资者损失惨重

  相对于公开的财务数据而言,光大证券的实际经营情况或许更加恶劣,它的股票承销业务被投资者视为已走上了一条杀鸡取卵的不归路。

  在2011年年报中,光大证券的投行业务实现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54%,但没有可持续性。8月1日公布的2012年中报显示,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只有7900万元,同比下降81.53%。

  自2011年以来,光大证券共承销了12只新股,截至2012年7月31日,有11只都已跌破发行价,其中双星新材、中京电子的跌幅分别为55.04%、51.02%。很多购买光大证券所承销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双星新材于2011年6月初由光大证券保荐上市,保荐代表人为潘剑云和于荟楠。该公司总部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主营聚酯薄膜等新型塑料包装薄膜的生产和销售,首次发行股数5200万股,发行价55元/股,募集资金总额28.6亿元,扣除发行费用1.53亿元,募集资金净额为27.06亿元,其中超募资金近20.45亿元。

  在双星新材发行期间,光大证券出具的投资价值报告认为,双星新材合理的价值区间为70.76元/股至81元/股。在光大证券的推介下,新华保险以55元/股的价格斥巨资申购,共获配990万股。近1年多来,双星新材股价持续下跌,7月30日收盘价为10.88元,复权价22.76元,新华人寿被深度套牢。

  再以中京电子为例,该公司由光大证券于2012年5月保荐上市,公司主营高密度印刷线路板,首次发行股数2435万股,发行价17元/股。在中京电子发行期间,光大证券的投资价值报告认为,中京电子的合理价值区间在20元/股至22元/股。在光大证券的保荐下,中国人保、葛洲坝集团财务公司、全国社保基金五零四组合、株洲千金药业等机构投资者均斥巨资申购,各获配120万股。

  在上市当年,中京电子就出现业绩变脸,公司2011年净利润为3399万元,同比下降逾15%,今年一季度公司净利润为74.33万元,同比下降逾90%。近1年多来,中京电子股价大幅下跌,7月31日收盘价为5.45元,复权价8.97元。

  集合理财产品频频告急

  因净值下跌和规模萎缩,光大证券旗下的集合理财产品亦频频告急,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深受困扰。光大证券现在共有14只集合理财产品,其中,光大阳光新兴产业、光大阳光内需动力、光大阳光基中宝,以及QDII基金全球灵活配置等都出现了较大亏损。

  光大阳光新兴产业成立于2011年1月31日,首募规模近12.85亿份,有效参与户数为5238户,投资经理张楠。该集合进入投资运作后,在头两个月即出现亏损,在沪深300指数期间上涨4.77%的背景下,集合净值反而下跌2.57%。

  2011年4月25日,“光大阳光新产业”投资团队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对该集合出现亏损表示歉意,同时宣称:“我们相信目前构造的投资组合攻守兼备,是能够为中长期投资者带来较为丰厚的绝对收益的。”

  同一天,在光大阳光新兴产业发布的2011年一季报中,张楠说:“考虑到宏观环境最不利的时点正在过去,且目前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仍然处于历史的底部区域,市场继续震荡向上的可能性较大,同时1季度以来的风格差异将逐步弱化。”

  而其后的市场走势证明,上述分析只是光大证券的一厢情愿而已。截至2012年7月30日,光大阳光新兴产业的单位净值为0.799元,累计亏损超过20%。

  继光大阳光新兴产业之后,2011年5月25日,光大证券又发行成立了投资于海外市场的全球灵活配置,首募规模近1.95亿份,有效参与户数1293户。与光大阳光新兴产业类似,光大全球灵活配置在投资运作后也很快陷入亏损局面,截至2012年7月26日,该集合的份额净值为0.883元,累计亏损近12%。

  因业绩表现欠佳等原因,投资者不断赎回,导致光大证券旗下的部分集合理财产品的规模跌破1亿元,面临清盘威胁。7月25日至26日,光大阳光稳健添利、光大全球资产配置相继发布公告称,它们在7月24日的规模分别为9953万元、5136万元,如在截至8月20日的20个工作日内持续低于1亿元,将启动清盘程序。

  此前,光大阳光稳健添利曾于6月6日发布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的公告,而光大全球灵活配置则曾分别于5月31日、6月11日、6月28日三次发布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的公告。

  机制和人才困扰

  时隔3年之后,光大证券再次提出再融资计划。

  在8月1日公告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中,光大证券表示,证券行业是与资本规模高度相关的行业,资本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证券公司的竞争地位、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与发展潜力。“因此,净资本是决定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光大证券还表示,“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公司的经纪业务结构将更加合理,自营业务、国际业务、直投业务以及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创新类业务的业务规模将有所扩大,业务收入亦会提高。”

  但是,对于光大证券的上述说法,一些投资者并不认同。一位曾在光大证券任职的资深人士认为,在金融证券行业,最重要的并非资本,而是机制和人才,而光大证券欠缺的恰恰是后者,这才是该公司多年来发展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

  从2002年至2007年,在原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的带领下,光大证券的投研团队曾为公司作出巨大贡献,但光大证券内部的机制未能给他们以合理回报,精英人才在2007年大量流失。

  在高善文之后,光大证券任命潘向东为首席经济学家,2011年,潘向东亦挂冠而去。

  作为央企控股的大型证券公司,光大证券的经理层多年来未能建立一套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导致公司难以吸引和留住一流人才,从而直接影响了公司竞争力的提升。3年前,光大证券的发行价为21.08元/股,如今增发价为11.74元/股。

  《望东方周刊》记者祁和忠|上海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