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女职员

  与一般商行公司的女职员相比,旧时的银行女职员的水平更高,不但对金融基础理论要有相应了解,而且她们面对的不是死板板的文件和收据,而是对“服务”有相当要求的客户,那时常跑银行的客户也都是有一定身价的,因此银行女职员更需落落大方,仪态优雅,才能坐得上这职位。

  银行在中国是相对年轻的行当,与传统的钱庄票号有很大不同,是随着西风而入的洋事物,满打满算就那么百来年时光,银行女行员就更是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的一朵靓葩。

  笔者无从考察中国银行史上第一位女职员姓名的史实,但肯定见过上海中国银行的第一位女职员:我的母亲称她为赵伯母,中行别业(位处今万航渡路的中国银行员工宿舍)的老街坊称她为王太太,她的真名实姓倒无从考查。

  她的先生王含味是上海中国银行外汇部主任,她是金陵女大毕业的,学的是中文,在中行客户服务部任职。笔者在九十年代还随母亲去拜访过她,当时她已九十二岁了,仍眉清目秀,嘴唇轮廓分明如菱角,薄薄的二片,一看就是能说会道,倒很合适客户服务部的业务。可惜那时不懂得问她入行体会,听说她是结婚后才入中行。当时中国银行客户服务部觉得很需要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外汇部主任王含味先生就毛遂自荐,将自己太太推荐进去,从此,上海中国银行就有了第一位女职员。

  随着上海职业女性人数日益增长,女性自行在银行开户立账,自行理财的越来越多,已成为银行争夺的一个炙手可热的客户群。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或许一位成熟的、高学历的、有稳定家庭生活的女性,更易博得她们信任与好感。直到1995年,王氏夫妇还住在上海南京西路的金城别墅,凭退休金过着稳定有保障的晚年。

  第二位中行女行员沈女士现仍健在,现居香港,也要有九十好几了,去年去港探访她,仍显得十分健康。沈女士于上海中西女中毕业后好像在岭南大学毕业,1939年入中行保险箱业务。

  保险箱业务中不乏城中名媛贵妇客户,她们都有私房钱财陪嫁首饰,新派的都会女性都相信搁在银行保险箱里,既安全又保密。保险箱业务无需什么技术性专业性,细心周到体贴的服务,就是其专业水准,这无疑是女性的特长。因此在老上海,银行的保险箱业务,从来都是女职员最集中的领域。

  当时的银行女职员极少是刚出大学门的毕业生,可能是为了要与银行的沉稳、持重、讲求信誉的形象相呼应吧。

  从前银行职工无制服,但都自觉以深色西装或长衫为上班服,女职工也是素色旗袍淡妆示人。中行老人回忆,行里明文规定女职员皮鞋必须是扎带的平跟皮鞋,皮鞋跟不能超过二寸,不能露趾,且必是黑色的,旗袍长必过膝,不能开得太高,下摆不能太窄,宽度以坐下时盖住膝盖弯为准。不准留长指甲并涂指甲油……

  至今香港银行女职员仍有明文规定,发长及肩,如超过肩部就要束起或盘起,不能任其“披头散发”,不能戴太多饰物……所以,民间一度盛传旧社会的女职员为“花瓶”之说,实在是误读历史。现实不少电视编剧导演镜头下的女职员、女秘书,不少也是花枝招展的,这也是不符合历史的。

  旧时女大学生就业,最体面的是中学女教师,特别教会女中的女教师,因工作环境比较清纯,服务对象又是单一的女学生,同事也大多是同性,是知识女性就职的首选。女医生自然是最受人尊敬的,但毕竟医科要读八年,女医生在社会上数目少之又少,银行女职员因牵涉男女同事共业,且要抛头露脸接待客户,一些保守家庭对此有忌讳,故而当时敢于在银行业任职的职业女性,很有挑战世俗传统的胆魄,堪为职业女性的先驱。

  商界从来有句名言:女人的钞票最好赚,早在民国初年的银行业,已敏锐地抓住了这块“女性经济”,在银行设立了女子储蓄部。1921年,北京就出现了第一家女子银行,1924年,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成立,创办人大都是活跃于上海上层社会的知识女性。如首任董事长欧谭惠然就是著名的先施百货创办人之一欧彬的夫人,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曾任过银行的副经理。

  程乃珊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