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重口味 带来一身“富贵病”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饮食,小康,垃圾食品,重口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1-11 16:21
七成人有路边摊用餐习惯 烧烤类食品仍受欢迎
80后中患神经衰弱的最多;70后中患肥胖症的最多;60后中患高血脂的最多;50后中患高血压的最多;病从口入,更年轻一代的“吃法”使国人步入全民“三高”时代
已经当了近20年家庭主妇的王希玲,自从跨入“知天命”的年龄后,便越来越痴迷于研究养生了,“以前只要到了爱人和孩子下班回家的时间,我肯定准备好了饭菜,让他们能够进门就享用,而现在做晚饭的时间,正是我看电视节目《养生堂》的时间,只要讲到饮食健康,我都要做笔记,并且还要在实践中运用,所以做饭的效率都降低了。”
王希玲今年58岁,却已经有15年的高血压病史和6年的心血管病史了,她还患过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不过现在有了很大的改善,她认为自己所患的这些病症与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年轻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高压”社会 “高血”时代
王希玲身上所反映出的,其实并非个例,《小康》调查显示,在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中,年龄段越高,患有疾病的人群比重则越高。在90后中,没有任何疾病的受访者占比97.1%;在80后中,这个数字则下降到了61.5%;在70后中,没有任何疾病的受访者只勉强占据了“半壁江山”(54.1%);而到了60后和50后这两个年龄段,这一数字则直线下降为20.3%和5.7%。
80后中患神经衰弱的最多,其次是妇科病和高血脂;70后中患肥胖症的最多,其次是高血脂和神经衰弱;60后中患高血脂的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病和高血压;50后中患高血压的最多,其次是心血管病和高血脂。
从患有疾病的类型来看,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名符其实的“高压”社会,“高血脂”困扰着各个年龄层次的受访者,较为年轻的80后和70后没有表现出“年富力强”的形象和状态,而是饱受着“神经衰弱”的折磨与羁绊;而年龄稍大的60后和70后则被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血管病这“三座大山”压得气喘吁吁。
身体健康已经不能再被中国人忽视了,在参与“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的1005名受访者中,没有任何疾病的受访者(49.2%)占比还不到受访者总人数的一半。排在前五位的患病类型依次是高血脂、高血压、神经衰弱、肥胖症和心血管病。
“吃货”酿成的“吃祸”
王希玲坦言,年轻时的自己,是一个比较贪吃的人,不仅爱吃“重口味”的高盐食品,还喜欢吃大鱼大肉,就连涮羊肉之后锅里剩下的汤,她都要留下来在吃饭的时候喝。“饮食习惯的培养,要从年轻时开始,不然年纪大了,病就都找上门来了。”王希玲尤其替80后、90后们担心,她的80后儿子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在外面吃饭。“餐馆里做的,几乎都是高盐、高油的食品,而且滥用调味剂,很不健康。但年轻人似乎还挺爱吃,他们喜欢互相请客,聚餐,还爱吃快餐以及垃圾食品。”王希玲说。
王希玲并不知道,80后、90后们还喜欢以“吃货”自居,常常在微博上和微信空间里“晒美食”,但她说自己第一次听到“吃货”这个词的时候,还以为是“吃祸”这两个字,因为她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很多病症是“祸”从“吃”起,“祸”由“吃”生的。
《小康》调查发现,像王希玲一样认为患病与饮食“有很大关系”的人并不多,在参与“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的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511位受访者中,认为患病与饮食“有点关系”的受访者居多,其次是“有很大关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不好说”,少数人认为“没有关系”。
垃圾食品:想说“弃”你不容易
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的肉类食品;饼干类食品;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罐头类食品;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这十类看似不同的食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把这些食品放在一起公布出来,称这些食品是我们肥胖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健康问题的重大因素,号召大家远离这些垃圾食品。
然而,WHO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中,有些虽然也被中国人视作公认的“垃圾食品”,却仍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例如烧烤类食品--烤肉烤串烤翅,以43.0%的占比居《小康》“公众最爱吃并经常食用的街头小吃”榜首;排在此榜单第三至六位的油条、腌制类食品、麻辣烫和薯片,也都属于中国人公认的“垃圾食品”范畴;位居第二位的烤红薯,虽然因为红薯的高营养价值而称不上“垃圾食品”,但“烤”这样的吃法却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争议。
虽然常常伴随着有关垃圾食品的争议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路边摊不仅成为了越来越多普通城市居民的就餐“根据地”,还成为了大多数都市白领的“早餐点”。
《小康》调查发现,七成受访者有在路边摊用餐的习惯,其中12.0%的受访者经常选择去路边摊就餐,60.0%的受访者有时候会去。很少去路边摊用餐的受访者只占比25.7%,仅有2.3%的受访者从来都不在路边摊吃东西。
应该如何把握去路边摊吃东西或者食用所谓“垃圾食品”的“度”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医师于康说,如果只是偶尔食用一次,应该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偶尔的“度”是每两至三个月吃一次,每次少量,但于康并不提倡去路边摊吃东西或者食用“垃圾食品”,因为一旦进食了,便没有什么办法补救了。
“重口味”可以改
“2013中国饮食小康指数”调查发现,在中国人最重视的“吃的问题”中,“口味”排在第一位,远远地超过了排在第五位的“健康”,于康说,“辣味自然是重口味,因为一方面辣,另一方面高盐。”
不过,于康有个观点,即“25天就可以形成一个饮食习惯,不要以为你的‘重口味’是永远改变不了的。”他告诉《小康》记者,“口味改变没有特别的办法,只有坚持。好在这种坚持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加容易。”
结合中国人平时经常饮用白开水、茶、牛奶、豆浆、酸奶等饮品的特点,于康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每日定时饮水,早晚各一杯200毫升的白开水;可饮用淡茶,不饮用浓茶和隔夜茶;不要空腹饮用牛奶、酸奶,患有高脂血症、肥胖症等人群可饮用脱脂或低脂牛奶、酸奶;豆浆不宜放糖。
当然,关于吃,既有人以“吃货”自居,也有人“偏食”、“厌食”,甚至“节食”、“绝食”。您是否曾经试图通过控制饮食实现减肥瘦身的目的?面对这道题,有多达59.4%的受访者坦承自己有过“节食”经历,其中29.3%的受访者“减肥阶段性成功,之后又反弹了”;15.9%的受访者“通过控制饮食,减肥成功”,还有14.2%的受访者表示“完全没有效果”。
虽然“腰围增加,将显著增高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单纯节食是不够的。”于康表示,减肥需要节食加运动,每日以10分钟走1000步的速度快走30分钟,加上腰部和负重锻炼,还要定期查体。“必要时要看营养门诊。”于康建议说。
而在中国,“营养”与“健康”的饮食理念,要跨越“安全”,超越“口味”,可能还需要走过一段路。而在这段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首先确保食品的安全。
(链接)
营养医师的外出用餐建议
1.以素菜为主。
2.尽量不饮酒或少饮酒。
3.选择可靠的餐厅就餐。
4.尽量不吃油炸油煎食品。
5.油大的菜可以用热水涮涮再吃。
6.餐后可步行20-30分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医师于康提供)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鄂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