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旧广武城 雁门咽喉上的一声叹息

  广武城,又名山阴城,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境内,是当年整个雁门关防御系统的绝对核心。历来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定“首攻广武,后图雁门”。

  历史上,发生在广武城的血战不下两百次。名将卫青、李广、杨业等都在此写下过浓墨重彩的英雄谱;至今,广武旧城内有200多户原住民,自称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他们几乎了解每座建筑,每条山脉的故事;广武城外还有庞大的汉墓群,不过,坟墓的主人至今仍然是个巨大的谜,有人说是埋葬阵亡将士的乱冢,也有人说是传说中的“谎粮堆”……

  没有北门的旧广武城

  李广后裔的千年守护

  现在的广武城,在当地一般会被分别称为“旧广武”和“新广武”。关于这两座古城,还有一个奇怪的民谚,叫做“新城不新,旧城不旧”。原因是,新广武城虽然是明代修建的,但地基却是用的战国时代的遗址,算是重建;而旧广武城是宋辽时期修建的,实际上要比新城始建晚了1000多年。

  笔者先到访的是旧广武城。旧广武城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宋辽古城之一,城中目前大概生活着200户人家,很多人都姓李,自称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他们说,这里之所以叫广武城,是因为先祖李广在此屯兵,后人取“广”字和“武”字,给此城命名。

  村民的说法是有依据的,汉朝的确与匈奴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广武设立阴馆县,用来屯兵备战,统帅正是“飞将军”李广。几经走访,笔者发现,城里人对李广有一种特殊感情,不仅家家户户把李广奉为神明,甚至说话只要涉及李广,语言中都带有一股自豪与尊敬。

  不仅是汉代,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武也一直是战略要地。比如宋辽两国曾在广武城附近设置国界线,宋朝大将杨业多次领军在此征战;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即民间传说中的杨六郎)后来也效仿先辈,把此地作为屯兵的军备库。在今天古城南面400多米的地方,其实就是当时宋军的营地,有人还曾在那里捡到过弓箭箭头。

  到了明代,著名的兵部尚书于谦曾率军在此抗击瓦剌,这样的情况一直到“隆庆议和”,明朝和蒙古部族才结束了在广武沿线长达几十年的战乱状态,旧广武城也才暂时获得安宁,成为双方外交和互市贸易的地方。

  或许是受到太多历史的熏陶,现今古城中“论史”的氛围非常浓厚,尤其是原住民,他们几乎了解每座建筑,每条山脉的故事。笔者借助一支烟与一位老人搭上话,老人指着旁边一所学校说:学校是在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殿庙地基上建起来的,名字叫作“佛上学”,学校院子还有两株高大的香柏,一雄一雌,是在北宋时候种下的,现在已经生长了900多年。

  因为保存完好,2006年的时候,旧广武城作为古代建筑,列进了国务院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城,2005年底,山阴县政府曾在城西投资700万修建移民新村,计划把城里住着的居民搬迁过去,但是对于这项政策,古城里的百姓们并不买账,许多人拒绝搬迁,一定要守着旧广武城里的“根”。

  绕着旧广武城的城墙行走,可以明显看到城上的垛口和射洞。残缺的城楼上有着许多风化痕迹,但并不妨碍看出它当初的雄伟。绕城一周,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旧广武城东、西、南三面都有城门,唯独北面没有城门。向当地人请教,原来,对守军而言,敌人总是从北边来进攻,所以为了防御,干脆就封掉了北门……

  新广武城的一声叹息

  落魄的长城与“庚子教堂”

  相比旧城而言,新广武城要著名得多,因为它与广武长城相连,是雁门关防线的主要防御阵地。

  新广武城离旧城不远,雁门关旁有一个被当地人叫做“新广武村”的地方,就是传说中的新广武城。相传在明朝末年,明朝大将曹变蛟率其部下,正是凭借新广武城的城高壕深,和数倍于己的清兵血战7天,终于将清兵打回归化城(今呼和浩特)。

  但当笔者来到这里的时候,眼前的景象却让人倍感遗憾--城内的许多城墙都已破败不堪,甚至连基石都被挖去不少。村里的老人讲,原来的城墙和城楼都很气派,上面还有雕花,后来发洪水冲走不少,“文革”时候,这些砖瓦又被村民拆去搞建设,连长城的砖石都被拿来垒猪圈……最后,就成了现在这令人叹息的样子。

  不过,老人说长城保存还算好,好歹是守住了新广武城“最后的遮羞布”。史料记载,整个广武长城,全长大概有20公里,大致东起雁门关,西到宁武旧城,关于它的战略重要性,从地理学名著《两镇三关志》中就能读到:“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渚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而入,势当首犯。”

  笔者来到左云县三屯乡,远远就能望见山峦上绵延起伏的城埂,那就是广武长城了。笔者上山后,发现那些只剩夯土的城墙非常显眼,部分的城墙基石砖块保存得比较完好。极目望去,通向远方的长城每隔一段距离还有一座烽火台的遗迹,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沧桑。

  长城旁,笔者遇到一位放羊的老乡,他常年在这山上放羊,外人管他叫“李老倌儿”。老李说:长城早些年还是挺完整,由于来的人太多,又没人保护,就破败得厉害,到处长满杂草,所以自己经常赶着羊群上来。当我问起他知不知道这些长城的故事,他憨厚地扬了扬手中的鞭子:“都是打仗呗”。

  老李得知我是专门来采访时,便向我推荐八台子村那边的教堂,说“稀奇得紧”。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八台子村,果然发现了山坡上那一栋像钟塔一样的建筑--也就是教堂的遗址。哥特式的尖顶充满异域的风格,跟当地的各种中国建筑格格不入。

  在山西这片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座“洋人”建筑是怎样诞生的呢?笔者好奇地查阅众多资料后发现,这个教堂叫做“庚子教堂”,最初是1876年一个传教的德国神父在这里建造的,不过1900年“庚子之乱”的时候,这儿也闹义和团,教堂作为洋人洋教的象征,被毁坏拆除后只剩下塔楼遗址……

  广武汉墓群

  英雄葬处最终成谜

  到广武城寻幽访古的人们,往往会被广武城北边广阔原野上的众多土堆吸引。远远望去,这些土坟堆大多都有十来米高,顶部呈方形,范围绵延达好几公里,颇为壮观。

  这就是广武当地著名的汉墓群。据统计,广武汉墓群的坟堆一共有288座,东边一直到新旧广武城,西边一直到朔县白庄村的广阔土地。由于数量多,范围广泛,早在1988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阴县还在墓群南面修建广武汉墓群保管所,盖了牌楼和汉墓博物馆。

  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汉墓群正好在雁门关脚下,三面环山,过去桑干河也曾流经这里,将其包围在中间,的确是一处风水宝地,很适合用来选址做墓地。后来,通过考古挖掘,古墓中出土了陶壶、陶罐、以及五铢钱等等物品,经过考证,确认为汉代器物,而在古墓内,最常见的就是汉代的砖瓦……最终,这片墓群被定位为汉墓群。

  但这些汉墓群是否是古代士兵的埋骨之处,至今仍争议不断。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土堆叫作乱冢。所谓乱冢,就是乱七八糟的什么人都埋在里面,分不清谁是谁家的。这个说法也是现今最被人们信服的说法。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上广武经常发生大规模战争,大量士兵丧命于此,得不到裹尸还乡的待遇,只能在战场上匆匆掩埋,并堆砌于此……长年累月,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多,这些土坟堆也慢慢地变多变大。

  但是,关于这些土堆是古墓群的说法,当地人却并不认同,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有人说,这些土堆其实就是著名的“谎粮堆”,是宋朝时候杨家将为了蒙蔽辽人,在这里建造的假粮堆。杨六郎巧用“谎粮堆”智勇退辽军的传说,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甚至在《山阴县志》的地图上,这块地方的标志就叫做“谎粮堆”。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对汉墓群提出异议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汉制”里,对坟墓封土的高度有着严格的界定,坟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和封土高度成正比的。然而,广武汉墓群古墓的很多封土高度都超过了十多米,这显然不可能是普通将士的坟墓。而且经过认定,广武目前已经发掘的13座汉墓,从随葬品来看,确定只是一些富裕百姓的坟墓,而不是阵亡将士的坟墓。那么,这些坟墓到底是谁的坟墓?如果与战争无关,那么,千年来那些阵亡将士的埋骨之所又会在何方?太多的谜题,看来只能等待时间来发掘……

  文 屈浩然 图 郭斌 曲相国 王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