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动机质颖成为一种流行

  • 来源:视野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12-29 09:35
  说不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我们身边出现了一种流行的态度:对动机的质疑。换个最常见的词:一旦某个话题或现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许多人的反应里似乎总少不了蹦出“炒作”这个字眼。媒体的炒作、商业公司的炒作、个人出头的炒作,诸如此类,都是把对现象的看法定格在对动机的质疑上。

  当“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12个字火爆之后,有人出来言之凿凿地说,这是某个商业公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炒作”,但紧跟着又有人说,说别人炒作者本身就是想借这个热点炒作自己而已。——真的有点像黑泽明的《罗生门》了,一派乱相中,惟有真相付之阙如。

  不仅仅在网络上。前不久易中天先生批评余秋雨先生“捐泪、捐学校、捐图书馆”的“诈捐”,一位美丽的女主播就质疑易先生:请问你质疑余秋雨大师,是不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公共热度”?——换言之,“诈捐”是“炒作”,“质疑诈捐”也是“炒作”,骨子里在动机上莫非都是“一丘之貉”?

  不说当事人有可能是百口莫辩,即使旁观者也感到有些不爽。然而从道理上讲,这种动机质疑似乎“天经地义”:作为公共讨论的参与者,无论网络还是电视,任何人都有权利提出自己的任何质疑,不是说“言之无罪”,“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吗?将所有的动机置于人们的审视之下,难道不是“真理愈辩愈明”的过程吗?

  话虽如此没有错,但是现实中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却是,人们只问动机不计其余。似乎一旦发现(其实是“认定”)了动机是炒作,那么言论或行为中的其他方面似乎就可以弃之不顾。举例说来,即使你能“证明”(姑且不说这有多么困难)易先生的动机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公共热度”,我们就该出于这个原因将他的公共批评轻松打发掉吗?换言之,难道易先生批评的具体内容,比起他的动机不是更为值得我们关注吗?

  这其实是一个如何参与公共讨论的重要问题。我们常说要“摆事实、讲道理”,批评别人“诈捐”,同意不同意这种批评,都是要通过“事实”和“道理”来证明的,——当然不是不可以质疑动机,但这只是一种非常次要的考虑,否则除了拥有一个“一丘之貉”的“看破红尘”般的嘲讽态度,我们将一无所获。

  现实之中确乎存在着各种动机下让人生厌的“炒作”,甚或制造出诸多垃圾信息侵扰我们的“眼球”,但是要拨开云雾、辩明真理,在动机质疑之外,应该做和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