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私有化 有心无力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搜狐,私有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3-26 14:40
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搜狐近期与包括瑞士信贷在内的多家银行进行了接触,目标是筹措资金实现私有化并退市。如果搜狐的计划成功,这将是继盛大网络和分众传媒等公司之后,又一家离开美国股市的中国概念股。
虽然搜狐首席财务官余楚媛随即对此言论做出回应,称上述传闻不实,但是无风不起浪。结合去年私有化的大趋势,以及搜狐常年与华尔街的积怨来看,搜狐CEO张朝阳想私有化是在情理之中。尤其是在他刚刚重归公众视线,并且希望重整搜狐业务时,如果控制权在自己手里,自然会更加灵活一些。
“搜狐此时辟谣只能说明时机还不成熟,但私有化是整体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搜狐肯定在盘算。”博客中国创始人方兴东表示。
这么看来,搜狐私有化并非空穴来风,只是欠“东风”。
遗憾,还有悔恨
“搜狐像是沙漠中最早一批的开荒者,为了生存,花了很多力气去开掘水源。但由于时机不对或市场不成熟,一些挖掘并没有深入,只留下了一些小水洼。没有想到,后人在这基础上开采出了深井。”这是张朝阳对外界称其“慢半拍”、“错过机会”评论的无奈回答。
然而,这不单是搜狐自身的痛,也使得华尔街长期在对其评价上产生误区。在美国投资者眼中,搜狐是传统新闻门户的形象根深蒂固,相比采用相同模式的雅虎美国(它的估值也一度接近于零),投资者很难给搜狐乐观的估值。而且以华尔街的习惯来看,他们通畅只看重行业的第一名。搜狐的所有业务一直处在市场追赶者的位置,虽然也有第二或第三的市场份额,却并不突出,尤其是视频、搜索以及门户业务。单看畅游的“产奶”能力还不错,可是华尔街对游戏这种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导的概念也已失去兴趣。
因此,在过去几年,张朝阳对美国投资者的抱怨未曾停止。他曾多次表示:“华尔街经常以他们的观点来看中国,他们根本不懂,只看重短期暴利,是纯粹的投机主义者。”
或许正是这样的处境,让搜狐有意向私有化,将各个子业务分拆上市。通过聚焦的形象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以摆脱传统形象的拖累。并且按照新业务所处的行业给予相应的估值水平,实现资本增值。
若真是这样,搜狐便可以作为投资控股母公司,集中精力扮演新业务孵化器和品牌运营者角色,不必再做受气的“小媳妇”,看别人的脸色。
同志还需努力
愿望是美好的,但细细推敲一下,发现搜狐目前并不具备私有化的条件。
从整体业绩来看,2012年该公司的收入为10.67亿美元,但归属于搜狐股东的净利润却只有7800万美元(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同比下降了49%,而同期畅游净利润为2.82亿美元,这意味着搜狐非游戏业务亏损超过1亿美元。
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搜狐加大对视频、搜狗和其他战略领域的投资,而正好这些投资是很难在短期内带来利润。
确实是这样。据余楚媛透露,去年搜狐播出的节目总采购成本为6000万美元,今年受带宽成本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这一数字将提升至7000万~8000万美元。此外,随着获得《中国好声音》的网络播放权,可以预计搜狐在第三季度的宽带成本还将大幅提高,后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麻烦不止这一个,搜狗目前的情况也不足以自给自足。虽然搜狗每年的盈利能力有所增加(去年第三季度3700万美元),但面临奇虎360那咄咄逼人的架势,搜狗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做市场规模,尤其是搜狗近日推出的新功能“心有灵犀”,对搜索引擎进行流量截流,处处透漏着行业渠道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私有化的可能性并不大,上市依然是最好的选择。”美股观察人士Johnn分析认为,私有化收购一般都需要溢价,如果按照20亿美元的价格进行私有化,张朝阳差不多还缺16亿美元。搜狐并不像盛大那样有边锋、浩方等资产可以立刻变现,因而需要一个巨大财团的资金支持,并承受比较大的借款压力。
所以,即使私有化成功,以搜狐视频、搜狗等业务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搜狐不仅无法承受还贷压力,甚至会影响自身业务的发展,私有化这条路现在还走不起。
链接:
上市公司私有化
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资本市场一类特殊的并购操作。与其他并购操作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目标是令被收购上市公司除牌,由公众公司变为私人公司。通俗来说,就是控股股东把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扩大已有份额,最终使这家公司退市。
上市公司私有化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因股票价格过低,市场估值偏低,而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却对公司的长期发展看好,从而使得控股股东认为把上市公司变为私有公司更有利于其长期发展;二是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存在关联或同业竞争,并且股权关系相对简单,大股东有绝对控股的地位,实施私有化可为资本运作提供足够的空间。
本报记者 甘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