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服务与市民“零距离”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上海,公共服务
  • 发布时间:2013-03-27 10:22

  进入转型关键期的上海,正努力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享受到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民生保障。走在中国公共服务前沿的上海,让市民有幸福和归属感的秘诀何在?

  “努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作为今后五年,上海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公共服务”这一关键词出现在了2013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1月27日,时任上海市代市长杨雄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共六次提到“公共服务”,在报告结语部分,他还特别强调,要“全面梳理各级政府管理和介入的事务,放开应该由企业和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事项,扩大购买公共服务范围”。

  进入转型关键期的上海,正努力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享受到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民生保障,这样的努力让这座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走在了中国的前沿,“2013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在“15城市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排行”中,上海位列第一,这是继2010年和2011年后,上海第三次位列各城市之首。

  上海让市民有幸福和归属感的秘诀何在?《小康》调查发现,让公共服务与市民“零距离”,便是这座城市的“制胜法宝”。

  “专属医生”全覆盖

  看病难是中国很多城市的顽疾,上海这个拥有全国一流医疗资源的城市,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烦恼。上海长宁区市民颜媚娟想起过去的看病经历就头疼不已--不管什么病都去中山医院。排长队挂号之后,即便是见了医生,也没太多时间交流。大医院开的药还很贵,而自从有了家庭医生“零距离”的服务之后,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作为上海市首批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区的长宁区,已为辖区每个居委会配备了1名家庭医生,负责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做到了家庭医生制全覆盖。全区迄今已签约44065户共71488人,签约率达88.83%。

  在很多人看来,以社区为依托的家庭医生制,就是一道“滤网”。困扰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经过这些全科医生一“筛”,便能得到及时救治,遇到不能就近解决的,再有序地转向二级医院。在上海,家庭医生95%以上是国家认证的全科医生,像很多西方国家一样,社区居民如果愿意,就可以“签下”某个医生,为全家服务。签约后,医生会给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卡,记录体检状况、家庭病史,并定期“上门追踪”。

  与“家庭医生”相呼应的是,上海的学校也有了“对接医生”,全市共有1900多名临床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与3200多家中小学和托幼机构建立了对接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公共卫生服务并非上海本地人专有,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王磐石表示,上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人群已逐步从户籍人口向包含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在内的全体实有人口扩展。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以53.7元位居全国之首,2013年这一标准仍将进一步提高。

  星罗棋布的“文化盛宴”

  2011年,上海市根据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提出率先建成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上海浦东,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走进艺术殿堂,近距离享受艺术盛宴带来的愉悦,作为浦东新区文化惠民的一项重要工程,凭着“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口碑,东方市民音乐会已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而这样的国际级名家名团音乐会,门票平均价格仅有50元左右。

  这样的音乐会只是上海市民享受文化盛宴的一个缩影,如今一个覆盖上海全市、星罗棋布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已悄然形成。目前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已达295万平方米,有博物馆114家、美术馆32家、公共图书馆237座、文化馆245座、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工人文化宫19座、青少年活动中心等36所,公共文化广场100余个,一个覆盖城乡、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已建成。

  文|《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谈乐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