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阳光青年,让公益触手可及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下半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公益,爱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5-07 10:22
你只需登录一个网站,答几道题,就可以做公益,这是不是很轻松、很有趣?是的!你的每一次答题思考都可能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一顿午餐、两个小时课程、几页有趣的读物,或者变成保护母亲河的一棵树。
这个网站名为“小题大作”,是中国第一个趣味性公益问答网站,让它问世的是四位刚过20岁的青年。他们说,要让公益变得简单有趣、人人力所能及、皆可参与。
辞百万年薪做公益,只为“专注一件事”
2011年8月31日,王琛在某社交网站发表了一篇名为《休学,新生活》的日志,宣布了他决定休学做公益的消息。跟他一起休学追寻公益理想的,还有他的校友孙博文、白浩天和香港大学的黄海。
这一年,王琛22岁,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刚刚读完大三。在刚过去的暑假,王琛在香港体验了传说中的IBD(投资银行从业人员)生活,10个星期中只去过兰桂坊、中环的公司和铜锣湾的公寓。他不禁感叹:“在香港干投行是一周100小时工作的完全榨干,也是纸醉金迷的空虚。在这个拜金城市里,价值观单一得可怕。”
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如此正规和高强度的工作,两个半月下来,给了他另外一番视野,令他决定休学,专心从事公益事业。他在日志中写道:过去的一年、三年或者是很多年,我和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走着常规的道路:上课、考试、找工作,为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分数、一张张录取通知,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争抢那些名校、高GPA、高薪工作所带来的一切光环……在这座通往“精英”的独木桥上,我不知不觉地走了好久。其实大部分人走着走着,都不知走的是什么道、通往的是哪里。在追逐中,没有人有空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景色。在银行里,当我看着已经在半山拥有别墅、秃着头的老板为了拿下一单单生意仍然坚持熬夜时,我不断地问自己:那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是不是我想创造的价值?我总觉得,人生不是一座独木桥,不是只有一条路、一种成功。我不知道我要走什么路,要寻找什么样的成功,我只是不想跟在别人后面,走上一条或许根本不属于自己的不归路。
这篇日志一时间成了大学生的励志帖,被浏览了22229次,评论有446条,被分享了3520次。
为了证明自己的生存实力,在宣布休学决定前,王琛向当地一家银行投递了个人简历。就在发表日志的头一天,他收到了银行提前发给他的第二年毕业后的全职录用通知书。当晚,他郑重地在电话里告诉父母:“我不会在这份底薪加奖金过百万的合同上签字的。”
父母很不解,儿子在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做出这么让人担忧的行为?王琛向父母仔细陈述了他的想法。2008年,王琛远赴美国上大学,开始接触公益活动。“那时候跟同学一起,每个周末都去做义工。我参与的第一个活动是为一个先天有缺陷的儿童募捐的长跑活动,由一个基金会举办,需要工作人员布置场地,我就跟同学去帮忙布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活动中不仅有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老人,也有很多父母背着年幼的孩子参与这样一个长跑活动。活动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给我的触动很深,因为这是一种全民参加的活动,是一种习惯,它不是特别神圣、不是特别崇高,但深入每个人的生活。”
从那时起,王琛就常常在心里想,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把做公益当成生活中的习惯呢?在美国三年,王琛参加了三年的公益活动。
他在给父母的邮件里说:我只是想彻底逃离这种一心多用、无休止竞争的浮躁状态,想安安静静、踏踏实实、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哪怕这会让我花一些时间、花一些钱、多折腾一点儿。我始终相信,20年后回头看,这一切都只是浮云,而如果我不做的话,迟早有一天我会后悔。毕竟,冲动是属于年轻人的东西,22岁的我,不怕失败,也没什么可输的。
王琛的决定最终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孩子,不管做什么,只要对这个社会有益,就值得支持。”他们相信儿子的实力。
答题献爱心,趣味公益力所能及
休学后,四个人在北京市海淀区租了一套房子,全职做公益。他们回国的时候,“郭美美事件”的阴影尚未消除,“免费午餐”开创的微公益模式正在国内蓬勃兴起,风靡全球的《免费大米》游戏正酝酿推出中文版……
这样的大环境让他们感觉到,在中国搞公益的主体正从传统的慈善团体和有钱人转向社会大众,转向每一个“你”和“我”,而“微公益”的含义便是力所能及、人人参与。
几个年轻人发现,中文版的《免费大米》似乎不接地气,“《免费大米》的题目是英语的,答案也是英语的,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尽管可以在线翻译,但始终还是不适用于普通大众。”创办一个中文答题网站,号召大家随手做公益的想法就此萌生。
作为新生事物,中文答题网站能被人们接受吗?四人分成了两个小组,孙博文、白浩天和黄海负责技术,主要做题库搜集及网站建设;王琛负责外联,外出寻找捐资企业和受助项目方。
酷暑下,王琛在北京到处奔走,不断向人宣讲“这是一个网友、公益项目及爱心企业三方共赢的创新公益机制”。用户每答对一定数量的趣味百科问题,就能使公益项目得到相应数额的物资捐助。捐赠物资不经过“小题大作”团队,直接由企业方捐给公益项目。随着网站影响力、参与度的高涨,捐助企业的品牌形象得以深化和推广,同时也培养了潜在的消费群体。
可是,很多企业连听完他讲述的耐心都没有,有些人勉强听完后,却认为这是不靠谱的行为。这些挫折并没有让王琛和他的兄弟们沮丧,相反,忙碌了一天的他们会聚在咖啡馆彼此鼓励:“选择这条路,本来就没想一帆风顺。人生苦短,所有挫折都是恩赐,都是学到与得到。”
第一个答应王琛的是NGO组织“多背一公斤”公益项目的创始人安猪。当安猪听完王琛的讲述后,激动地对他说:“你们的理念真好。人人参与,举手之劳,不仅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公益,重要的是,你们把公益简单化、人性化、生活化了。”惺惺相惜中,两人相见恨晚。
2011年10月28日,“小题大作”正式上线。让我们来试试:登录“小题大作”网站,点击“为此项目答题”,就会跳出一个问题:我国被称为“山城”的是哪座城市?有成都、昆明、重庆、武夷山四个答案供你选择。如果你回答的是“重庆”,那么,恭喜你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如果答错了,没关系,你可以接着回答下一道题,包含生活小常识、生物、商业、历史等八大类试题的海量题库,你总有能答对的时候。当你答对了20道题,电脑就会显示:恭喜,你已经答对20题,感谢你为“平安绿色希望工程”项目捐助了1棵树苗。如果你参加的是“一人一个鸡蛋”项目,当你答对30道题时,电脑就会显示:恭喜,你已经答对30题,太极牛网将向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下属的“一个鸡蛋”项目捐赠一个鸡蛋(以我国平均物价计算,一个鸡蛋价值大约为0.8元,上限为3000个)。
就在这轻松而有趣的答题过程中,你已经随手做了公益,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在“小题大作”网站的微博墙上,有非常详细的执行纪录,清楚而透明地记录着这些爱心的送达情况。
这事儿听起来很有趣,是不是?会不会有想要告诉朋友的冲动?这一点,“贴心”的“小题大作”网站设计者早就替你想好了,用户只要点击该网站的分享按钮,就能邀请好友一起分享答题的乐趣,共同支持公益事业。以一种轻松、透明、亲切的方式推广人人都可以做公益的微公益理念,是“小题大作”四位年轻大学生创始人的初衷。
让公益成习惯,让生命充满感动
接下来的日子,4622名用户答题完毕,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向“百万森林”项目捐献了1576棵沙棘树;1258名用户成功答题,爱浪音响向石下希望小学捐赠了254套新桌椅……网站的访问量每天都在增加,他们四个人的工作量也在成倍地增长,他们要丰富题库、联系更多的企业、寻找公益项目以及监督公益项目的执行情况,同时加大网站的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公益在简单易行中,渐渐成为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一年过去了,已经有84294人在“小题大作”网站参与了答题,共同答对了1030092题,累计促成了24634件物品的捐赠。这个数字,虽然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理想,但是,他们说:“就算只有一个人参与,这份爱心也值得尊重,我们将为之做最大的努力。”
2012年4月15日,“50道题=一本词典”活动启动,接受捐赠的是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新合村的新合中学。仅仅12天时间,“50道题=一本词典”活动就圆满结束了。这次的赞助商是中国水电建设集团。5月6日,网友答题已满,赞助方不仅为新合中学的孩子准备了事先约定的词典,还买了一些图书、电子琴、书架以及其他一些文具。王琛第一次去了新合中学。教室里,孩子们在接过词典之前,都先将自己的小手往衣服上蹭了又蹭,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接过词典,一张张笑脸因激动而发红。他还注意到,很多孩子接过词典后并没有急着翻看,而是动手为词典包上书皮,有的孩子还细心地用透明胶把不耐磨的书角包扎起来……离开时,王琛已经走出很远了,一个男生朝他跑过来,将一张画交到他的手上。原来,孩子用钢笔为王琛画了一张素描,画面上有一行字——向大哥哥学习。那一刻,王琛的鼻子酸酸的。
王琛还记得“5000道题=一所小屋”活动圆满结束时,在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孩子们在走进小屋之前,老师要求他们将眼睛闭上。然后,孩子们陆续走进小屋。看到小屋里的电脑、电视、电话、打印机、DVD、音响、电子琴、书架、桌椅、图书、报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跳绳时,他们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随后,小屋里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尖叫与惊呼。王琛的眼睛湿润了,既为那些孩子们,也为老师的用心。他知道,这样的人生惊喜对于孩子们来说,将终生难忘。这,不正是公益的意义吗?当个人的努力可以换来这样天真的笑容,他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他将这些真实的画面悄悄录下来,与团队的兄弟分享,一个快乐就这样变成了许许多多的快乐,激励他们不管多苦多累都要走下去。他们始终记得当初为何出发——让公益在这片国土上成为习惯,也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段让自己感动的日子。
一年过去了,四个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已让他们的激情变成了现实。一名旁观者如此形容他们:“他们的笃定和热情依然没变。我相信,这样的理想主义实践者一定会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一些什么。在这个功利性价值观泛滥的社会,我们真的需要抱有这样想法的人,让我们放慢凌乱的步伐,想得更高、看得更远。”
文/胡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