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债市

  当前由丙类账户引发的风暴使债市陷入风声鹤唳,金融机构等在监管升级下,纷纷收紧债市头寸,清理整顿招之即来,挥之不去。一场置身灰色地带的债市套利,瞬间换挡成了灰溜溜的逃离债市行情,从业人员顿如惊弓之鸟,而蛰伏于灰色违法地带的硕鼠更是作鸟兽散,销声毁迹。此情此景下,本就身临金融压抑的广大中产投资者不禁而问,手中持有的债券还安否,应否萧规曹随?

  如同股市被套总觉得能峰回路转一样,投资者希望这只是一场虚惊,而实际上目前只是暴露了债市风险的冰山一角,而出于安全考虑,投资者最好应适当降低债券资产比重。

  目前债市存在三大典型风险。其一,债市投资收益与风险的权责分割,即获取收益的人实际不是最终承担风险的人,而最终承担风险的人却很少能拿到真实收益。这反映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利率管制等政策使债券的发行利率定得较低,不能完全覆盖债券的风险,即债券从发行开始,其风险与收益就被分割开来了。这如同投资者花高价买了个容易出问题的商品。

  另一方面,债券收益与风险的二次权责分割则发生在一级半市场,目前发债人真实发债成本实际要高于二级市场的收益率几个百分点,这其中的利差被活跃于一级半市场的投资人拿进自己口袋后,又以符合管理层要求的低利率卖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导致二级市场投资者承担了更多风险,却获得很少收益。

  其二,债市风险不设防。自2008年实施经济刺激计划以来,政府和国企通过发债和贷款筹集了巨额资金,却投资了许多低效、无效项目,使大量债券面临到期无法还本付息的风险。为避免风险影响后续融资能力,政府和国企采取财政信用背书、互保增信和借新换旧等,避免债券发行人违约,各类金融机构则在季末年末等为遮蔽债券投资损失,与丙类账户投资者签订回购协议等,把债券转移出表外,甚至金融机构把部分即将到期而无法产生现金流的贷款,换成委托理财和发行债券等产品,使风险社会化。这系列公开半公开的隐藏风险的手段,使债市变成了一个不仅风险不设防,甚至转嫁风险、逃避责任的场所。

  面对债市黑幕,来自证监会的消息称,基金公司并非此次监管的重灾区,“大鱼”在银行里,显然并非是简单的撇责,因为现任证监会主席的肖钢,之前任职于中行,并曾以银行理财产品是庞氏金融语惊四方,其对银行系统风险的熟悉程度自不待言,这增加了外界对证监会说法的可信度。

  其三,债市信用违约的通胀化。与股票等损益的显性化不同,债市的信用违约往往以通胀形式间接稀释。因为只要实施通胀政策带来的边际收益,不低于其成本(由于高通胀预期,使居民不愿持有货币,导致通胀没有需求方而传导不下去),通胀就会成为债券信用违约的隐性载体,不知不觉地从债权人手中转移财富。近年来中国通胀高企,就是债券的部分违约。

  由此可见,当前机构投资者由套利债市顿时变成逃离债市,并不是单纯为了规避监管风暴,而是国内债市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苗头后的群体性焦虑。因此,当前出于安全考虑,中产投资者应暂时谨慎投资债市为妙。

  文/刘晓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