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向西华盛顿

  两个城市之间距离并不算很近,要命的是,多数千里迢迢来参加各种会谈的人们,都被迫在两者之间折腾。

  通常在华盛顿各种大型的活动上,两个人交换名片后交流接下来去哪里,都会惊讶地发现对方也碰巧第二天要去纽约。于是,他们接下来又会在纽约见到。不过有趣的是,这两座城市的风格实在过于迥异,你会发现那个在华盛顿某个论坛上三缄其口的人,在纽约会议上却侃侃而谈。

  4月中旬,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春季年会如期在樱花盛开的季节召开。每年选择这个时候来到华盛顿实在幸福:满目的樱花、宜人的气候和风景如画的林荫大道,叫人无法不放松心情,即便是来参加忙碌的会议。会议前两天,世行和IMF陆续发布各类半年度报告,经济学家们拿出一堆数据侃侃而谈,告诉你世界进入了一个“三速复苏”的阶段。参加会议的经济学家、学者和媒体居多,政要们陆续前来,但鲜有在私人经济金融行业的顶级人士加盟。

  记者会上,你也会发现,拼命记了一堆华丽的辞藻,最后能用的没几句,新闻价值寥寥。这样的会议风格与华盛顿的城市气质惊人地一致:美丽精致优雅到不符合实际。

  宾夕法尼亚宽阔的大道尽头是气势辉煌的国会山,两边都是各类政府机构或社会公共组织、律所以及高校。走出这些砖石大楼,周围几百步见不到一间有意思的餐馆,大型广场非逼得你在烈日下走上很长时间,才能遇到下一个地铁站入口。地铁又深又黑,周末还遭遇市中心区域地铁大型施工,十分不便。

  在这样宽阔的风景下,人们也维持着一种闲适的生活节奏。即便在这里念MBA的学生,基本上也都是以从政或者政策咨询为职业目标,鲜有人真正投入私人部门。

  即便是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聚集一堂,也和预期一样谈不出太多实质性的内容。所以对于一个习惯了纽约生活的人,或许会因为这样的工作风格而抓狂。

  有意思的是,在IMF现场居然还安排了零星几场讨论实际的金融市场问题的研讨会,请来资本市场负责债券、股票和大宗商品等人士前来讨论金融市场的未来。不出意外,会议现场的讨论依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谈了谈宏观,再拿出一堆数据,台下观众也听得不算带劲儿。

  过了几天,在纽约上东区的某一个地方,我又一次遇到了同样一拨讨论者。他们参加完了华盛顿的会议,北上纽约,继续和那里的投资人、同事和朋友会面。那是一个远远比不上IMF总部大楼的小型会议室的底层,格局太过狭小以至于装不下所有的观众。所有的人站在门边,拿着酒杯进行常规的社交,随后只能黑压压地挤在屋子最后,站满2小时。

  但气氛则无比热烈,现场问答环节互动很好,一度还引发了参与者之间的争论。到场的人,也并非所有的都西装革履,有些仅仅穿了衬衫。问了一下,才发现是附近大型投行的上班族。一场活动结束,大家继续交谈直至深夜,再各自散去。

  离开会场,拐角处就是地铁站。纽约的地铁堪称世界上设计最为复杂的地下列车系统,年久失修,还有老鼠流窜,但是它方便高效,为乘客着想的匠心明显,你永远不需要望着不远处的地铁标志,而感叹自己永远走不到那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