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与英国病

  • 来源:中国慈善家
  • 关键字:撒切尔,经济
  • 发布时间:2013-08-02 15:49

  “不管你喜不喜欢撒切尔夫人,她都永远地改变了英国经济,也改变了英国人对钱、对资本主义和对企业的看法。”

  2013年4月8日,位于伦敦南部的布里克斯顿,有民众高举“悍妇死了”(The Bitch is Dead)的标语,彻夜狂欢—就在这一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了。4月17日,“铁娘子”在伦敦风光大葬,当她的棺材经过部分街区时,几百名反对者同时转身,用屁股对着这位昔日的政坛明星。

  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时经常遭遇抗议。民众包围她的座驾,一边喊着“撒切尔滚蛋”,一边朝她扔生鸡蛋。撒切尔时代的伦敦,抗议的工人经常留下满大街臭气熏天的垃圾。她的手提包里长年装着梳子、口红、手帕,以及脸上被泼硫酸后可用的解毒剂。

  2002年,一尊已完工的白云石撒切尔塑像,还没等移交去下议院,就被一个愤怒的反对者砍掉了脑袋。2007年,撒切尔的铜像在下议院大堂揭幕,与她并列的有丘吉尔等人。这时,年过八旬的撒切尔反倒开起了自己的玩笑:“这一次,我希望它的头能被保留着。”

  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戴伟绅承认,虽然撒切尔夫人享有极高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对于很多普通英国人来说却是毁誉参半,“尽管有争议,但我们还是尊重她的努力。”

  私有化的代价

  二战结束后,出于对凯恩斯主义的坚信,英国的执政者并没有关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风险,导致英国经济出现滞涨。这种状态持续了近30年,后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

  1979年5月3日,英国首相在工党和保守党之间进行了决选,最终撒切尔夫人取得胜利,开始了长达11年半的“撒切尔时代”。当时,大面积的国有化和工会力量的不断壮大,使得英国经济效率低下,GDP降到西方国家中最低的水平,执政的工党被迫像发展中国家那样遵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以得到贷款。由于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多,英国被讥讽为“欧洲病夫”。

  面对前任政府留下的烂摊子,撒切尔大胆地下了一剂猛药—放弃凯恩斯主义,削弱工会组织的影响,大力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缩减政府职能,被称为“撒切尔革命”。

  撒切尔的诸多经济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是争议最大的一部分。她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大量出售给个人,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原属国家投资经营的禁区,同时把原属地方政府的公房大量出售给私人,使拥有私房的家庭数目显著增加。

  包括能源、电力、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国有企业,都逐渐被私有化,大国营企业逐渐有了活力。到撒切尔离任时,工业中的国有部分已减少了60%。

  但是,对于英国而言,国企改革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私有化在振兴经济的同时,也造成英国贫富差距急剧加大,失业人口增加。上世纪80年代早期,英国失业人口上升到300多万。《独立报》撰稿人约翰·雷图说:“在那些年里,英国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有些人生活的确得到很大改善,但英国社会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犯罪率上升,社区破裂和分化。”

  事实上,撒切尔夫人的改革,把国家的干预限制在了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是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纠正。1997年,工党重新上台后,也不再坚持国有化的方针,而是以“撒切尔主义”为参照,声称要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主义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有人甚至将布莱尔的政策主张称为“布莱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经验,对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国际组织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治理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和目前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多数国家采取的反危机措施都有“撒切尔主义”的影子。

  撒切尔执政一年后,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从此揭开了英美在20世纪后半叶最融洽、最卓有成效的亲密合作的序幕。其后,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在经济领域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使得世界各国在处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非政府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家政府”“市场化”“外包化”等理念,也大大影响了国家治理社会的方式。

  埋葬福利国家

  在临终前,撒切尔夫人终于等到了重返唐宁街10号的保守党扭转英国福利制度的这一天:两年前,保守党占多数的英国国会通过一项名为“通用福利(universal credit)”的政策,被视为英式福利制度回归自由主义的大转轨。该项政策在今年4月开始实施。

  “通用福利”要求将各种福利金用一项“通用福利”来取代,原则是要受助者得到的总福利始终低于重新就业的收入水平,不再将受助者的需要作为优先考虑。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刺激就业的诱因,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却违反了公民身份理论认为公民应无条件拥有福利权的论述。

  就这一点,撒切尔曾有句名言:“没有社会这回事,只有个人和家庭”。她认为,政府只有为弱者提供最基本生存必需的责任,而毋须顾及社会不平等。在她看来,社会不平等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这可以刺激人去努力工作。

  在任英国首相期间,撒切尔不断同福利制度开战,被称为“英式福利制度的掘墓人”,因为她亲手埋葬了英国福利国家的地位。

  英国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福利国家,1945年工党政府上台后,建立了类近于北欧国家式的福利制度。到撒切尔夫人上台时,英国正深陷严重的“福利病”难以自拔。

  面对这种情况,信奉“自由主义”的撒切尔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以一系列措施开始“拆散”福利国家体系。她用铁腕对付工会改革,降低税收,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还将原本需要申请的福利房廉价投入市场。这些政策使得伦敦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金融中心,很多人拥有了原本买不起的房屋与股份,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失去了生来就享有的福利。

  支持者认为,撒切尔复苏了英国经济,令英国经济成功转型,使得战后的“欧洲病夫”得以重振雄风;而反对者看到的却是,英国的儿童贫困率急促上升,贫富悬殊不断加剧,社会不平等恶化:2009-2010年度,英国有220万儿童和200万工作年龄的成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为西欧之最。而英国人口不过6000万。

  但多数人经常忘记提及的是,当撒切尔夫人被迫下台后不久,让索罗斯和他的“量子”对冲基金一战成名的“英镑危机”就爆发了,英镑此后几乎一蹶不振。

  或许正如伦敦经济学院讲师托尼·崔维斯(Tony Travers)所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撒切尔夫人,她都永远地改变了英国经济,也改变了英国人对钱、对资本主义和对企业的看法。”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 _格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