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痴情中国文化的美国汉

  • 来源:中国慈善家
  • 关键字:比尔·波特,理查德·希尔斯
  • 发布时间:2013-08-02 16:53

  不是所有人都在忙着赚钱。两个美国人,比尔·波特(赤松)和理查德·希尔斯(汉字大叔)用他们在中国的经历告诉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与钱无关

  “禅是不可用语言表达的。水要用心去喝,而不是用嘴喝,才能知道水的滋味,这就是禅。”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抱着iPad,一边听演讲,一边用手写功能把这段话分享在微博上。

  说出这段话的人并非高僧,也非教授,而是一个须发皆白的美国人比尔·波特。他的新浪微博身份认证为“作家、翻译家、汉学家”,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赤松”。

  我们见到比尔·波特时,他穿着一件普通的红色圆领T恤,一条宽大的卡其色裤子和一双黑色的千层底布鞋,背着一个僧人特有的土布行囊,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当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忙着赚钱时,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肄业的比尔·波特,用尽半生时间研习佛经与汉文化,行走于中国的山水古刹间,寻访隐士,寻迹黄河,并访遍了禅宗六位祖师的故地。

  自从记载终南山道士的《空谷幽兰》一书在中国掀起不小的热潮后,比尔·波特在2012年完成了一段全新的旅程,这一次他用两个月时间寻访了36位中国诗人的故地,包括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人,目前他正在专心写作这本书。旅行之外,一年中剩下的十个月时间他通常住在美国西雅图附近的一个叫唐森港的小镇上,打坐、吃茶、写书,翻译诗歌和佛经。

  看上去,他更像是一个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古代中国人。

  在钱和”满意”之间,

  选择后者

  比尔·波特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父亲曾是美国有名的连锁酒店大亨,鼎盛时期连肯尼迪总统都是家里的座上宾,比尔·波特小时候就读的好莱坞寄宿学校,同学也多为政要和明星的子女,但是他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在小的时候已经知道,赚钱的路不是我要走的。当然有钱人可以做很好的事,但很危险,不快乐。” 因此当父亲破产之后,他感到非常轻松,因为“终于可以不用去瑞士学习酒店管理了”。

  比尔·波特并不避讳跟我们谈他的收入。迄今他在美国一共出版了15本书,每本一年能卖1000本,总收入是1.5万美元。再加上一年带一到两次美国私人旅行团到中国,差不多是6000美元。这就是他几乎全部的生活开销来源。但令他略感沮丧的是,随着他的著作在中国引起不错的反响后,美国政府收回了他每个月300美元的“低保卡”—这笔钱足够他在超市买够全家一个月的食物了。

  “我一辈子常常有一个岔路。钱,和(心的)满意,也就是钱和我想要做的事情,我一直选择 ‘满意’。”比尔·波特对《中国慈善家》的记者说。这里所说的“满意”,是指包括古诗、佛经、乌龙茶等在内的中国文化。

  上世纪60年代,在经历了三次退学和服兵役后,比尔·波特考入了加州大学圣巴巴贝拉分校人类学系,毕业后因为不想找工作,他决定报考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的研究生。在申请奖学金时,他被告知要求辅修一门外语,彼时他刚读过一本关于禅修的书,便鬼使神差地在“中文”一栏打了钩。

  读研期间,他在纽约遇到一位教人禅修的和尚—寿冶。两人熟识之后,寿冶向比尔展示了他血书的《华严经》,那是寿冶最喜爱的佛法经文,全文共六十多万字,凭借割指取血写上四年才得以完成,这是他认为的最好的参禅之法。比尔被寿冶的风度深深折服,随即就决定在寿冶的门下皈依佛、法、僧三宝,这也成为影响比尔一生的决定。

  1972年,比尔决定放弃学位,到台湾佛寺专门研习佛法。晨起诵经,夜晚听钟,每日素餐,读书为伴。他在台湾一住就是14年,直至成为一个台湾女子的丈夫,两个孩子的父亲。

  有意识地行走

  在台湾生活的过程中,比尔彻底迷上了中文,并且发现自己对文言文更有天赋,甚至着手翻译了寒山、石屋等诗僧的诗歌,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比尔萌生了去大陆寻访寒山这样的隐士的念头。

  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初到大陆,所有的人都告诉他隐士传统已不复存在,但是比尔坚持自己的想法,1989年他和朋友摄影师史蒂芬·约翰踏上了旅程。在西安近郊的终南山,他终于找到了这样一群修行者,他们大多常年在山上的茅棚或者山洞里,远离人烟,自己种菜,遵守严格的戒律,过最简单的生活。“有人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更为仁慈,这是我遇到中国隐士后让我吃惊的事。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

  虽然比尔是个乐观幽默的人,但是每一次寻访对他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长途车的颠簸,造成了他的腰肌劳损。他的腿受不了长时间的打坐,爬山也让他产生了同样的痛苦。在陡峭的山崖间,他常常要面临绝壁的困境,甚至在一次寻访中差点被狗咬断腿。遇到隐士时,能提供的食物往往只有玉米粥和炒土豆,一旦吃饱,他又有了继续上路的动力。

  去年刚结束的诗歌寻访之旅,比尔的心情与之前又是另一番模样。“离曲阜20公里外的石门山,是李白和杜甫见面的地方,我要带上三个杯子,给他们美国最好的酒喝。”比尔很自信,纵使李白饮酒斗量,他肯定没有喝过用玉米酿的72度的威士忌。“我带的酒是George T.Stagg,这是最好的威士忌。”

  禅是生活中的修行

  如果不是在寻访的路上,比尔·波特每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打一会儿坐,开始工作,写作或者查资料,中午去海边散步45分钟,回家洗澡然后睡午觉,起床后喝茶。傍晚询问太太晚上吃什么,然后去超市买东西,有时在外面的花园割草。晚上看电视,九点左右睡觉,最晚不超过十二点。

  在距离西雅图两小时车程的小镇上,比尔·波特的生活颇有点陶渊明的桃源世界。陶渊明的确是他非常喜爱的诗人,采访时他坦言,如果能够穿越回中国古代,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时期,和陶渊明坐下来对饮,一句话也不用说。

  在终南山的寻访之旅中,他不厌其烦地向隐士们询问“禅”的要义,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玄旨,历来让修行者难以参透,更何况对于一位母语为英文的外国人。在西安郊外的香积寺,时年88岁的住持续洞告诉比尔:“直到我们发现了我们到底是谁,这就是禅。”净业寺的宽明和尚则告诉他:“一个人开悟必须守戒,只有守戒,才能清楚障碍和执着,禅定才能够深入。”而破山寺的志诚说:“只要你不受欲望的困扰,一旦你的心很清净,你就能理解业。”

  比尔·波特把这些话都一一记下来,仔细领会,形成了他自己的理解。禅修是需要基础的,进山修行好比是研究生,前期需要有师傅为你打下基础,然后才能够进山进一步修炼。通过比尔·波特的作品介绍,终南山的隐士数量比以前增加了三倍,但是比尔并不担心,“如果一个人在山里熬不过一个冬天,就会跑掉。”“修行本是终身之事,只要领悟的禅意,做任何事情都是在修行,就连洗盘子也是修行。”

  禅不可说,但是语言能够指向那个月亮,让人们往光亮去看,这是比尔·波特选择把翻译作为修行的重要原因。在比尔看来,翻译就像是跟作者跳舞,从韵律节奏的起伏中,直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歌是从一个没有语言的地方来的,我翻译的目的不是单词,是精神。”

  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事

  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比尔·波特的态度始终乐观,“只要要求放低一点,就会很满意。”在访遍了禅在中国的发源地后,比尔在《禅的行囊》一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想罢了。”

  这种智慧的生存态度尽管受到禅的很多启发,但是他的心里一直装着另外一个生命样本的故事。

  那是他曾在家门口的公园遇见的一位流浪汉。这个流浪汉曾经在越战中受伤,被菲律宾的“猴人”救治,与他们在丛林的树冠中生活在一起,这成为他生命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后来在一次打猎中他发现一小支美军,并激动地上前诉说自己被击落然后得救的经历,指挥官将他收编,并保证把他送回原来的部队。找回组织的短暂喜悦过后,他发现自己将离开丛林,并且再也回不去了。

  战争结束后他回到美国,之后他打过几份工,却再也找不回生命的快乐,于是开始了流浪,他非常后悔的一件事,就是从“猴人”的丛林离开。

  在到达台湾四年后,比尔·波特收到了来自父亲去世前的最后一封信,他在信里说,“你是不是该考虑干点有意义的事情了。”在翻译佛经、古诗,寻访隐士和禅师、诗人遗迹30年的时间里,比尔·波特留起了长长的胡须—那是对父亲的纪念和敬重。他非常笃定,这辈子,没有比现在的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了。

  做自己想做的,别想回报

  比尔·波特并非特例,他的生活态度一定能得到63岁的美国同胞理查德·希尔斯的认同,在中国,更多人管后者叫“汉字大叔”。他所创办的汉字字源网站,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在这个界面简陋的网站上,随便输入任何一个汉字,人们都能找到它的字形在历史上如何演变—小篆、金文,甚至还包括回溯几千年前,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样。

  希尔斯曾是一位电脑工程师,年轻时他想通过学习中文来了解中国人的思考、交流方式,从学口语、到学认字,直到一头扎进古汉语的世界。“那些古旧、愚蠢的甲骨文,我们早就不用了。”一位中国朋友告诉他。但是希尔斯发现,通过理解汉字的原始字形和意义,可以逐步理解其演变过程,他始终保持着汉字字源及其演变的研究热情,直到今日。

  他甚至还能提出自己的解释。比如汉字“金”,说文解字形容它字形的来源是“金在土中”,可希尔斯觉得,它的象形文字应该来源于“钟”的形状,因为这样才能让人立刻明白“金属”的概念。

  为了创办汉字字源网站,20年多年来,希尔斯几乎投入了全部的时间和金钱,往返台湾、美国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博物馆去看甲骨文,走遍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负担不了服务器每年47美元的租赁费,只能靠网友的小额捐款维持运营。希尔斯一次又一次地发现,金钱似乎才是现在中国人的兴趣所在。这让这个美国老人在十几年后还连连叹气:“中国人总是忙着挣钱,可总有些东西比金钱更加重要。”

  2011年,一名中国网友将希尔斯的故事在网上发表,引起了很多人关注,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汉字大叔”。2012年因为签证问题,希尔斯一度不得不离开中国,他心心念念想的是如何给网站升级,加上示意图,并在字库中加上草体字,终于在去年年底,他如愿重新回到了中国,定居天津。

  这个被朋友认为是“疯子”的美国人,在中国找到了他最喜欢的生活状态。不久前他在北师大作了一次演讲,有学生问他如何能保持长久的兴趣。希尔斯坦言,“60年来,我一直按我喜欢的方式生活,无论有多少钱。20年来我的汉字字源研究没得到太多认可,但只要我手中有本书,头上有房顶,我就很开心。我试着告诉人们,做你想做的,别想回报,如果得到了回报,保持感恩。”

  他的人生智慧正在影响更多的人,在接到一位刚丢掉工作的中国记者朋友的电话后,希尔斯轻松地回应道:“恭喜你,你知道你的编辑是混蛋,现在你可以开始写你自己一直想写的那本小说了。”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 原宁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