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需要一位私人医生

  • 来源:中国慈善家
  • 关键字:医生,李明辉
  • 发布时间:2013-08-02 16:51

  传统印象中高高在上的医生,成为了亲切平实、嘘寒问暖的“健康管家”,对于工作忙、应酬多,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知道从何应对的富豪来说,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还有什么是富豪们拥有不了的?豪宅、跑车、游艇、私人飞机,甚至是绝版艺术品,也能自行或通过拍卖行购买到。尽管拥有强大的购买力,但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真正的“奢侈”,比如睡眠。

  如果你是个千万富翁,工作日的平均睡眠应该在6.5小时左右,如果你的资产上亿,那么睡眠恐怕连6个小时都不到,并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中度过。这是2013年胡润报告中的数据,难怪上榜的大多数富豪坦言,自己最想要的财富是健康。

  “我一个月至少出国一次,倒时差、谈判,工作压力非常大。”联想集团的一位高管在出差途中,飞机上偶遇中国医师协会的秘书长许朔,忍不住向他大倒苦水。

  这样的担心并非个例。据2012年度《中国富豪健康白皮书》调查显示,67%的成功企业家担心自己的健康有问题,甚至有9%的富豪对自己的健康严重担心,需要一定的心理疏导。

  对于工作忙、应酬多,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知道从何应对的富豪来说,也许你最需要的,只是一位私人医生。

  私人医生是如何炼成的

  私人医生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在英国它被称为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美国的说法是家庭医生(family doctor),国外电影中常常表现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头痛脑热,还是扭脚、烫伤,一个电话打过去,半个小时之内便有一位穿着专业制服的医生带着全套设备出现在家门口,速度甚至可以与联邦快递员媲美。这张熟悉的面孔,足以让主人公表情瞬间放松下来,足不出户就解决自身的健康问题。

  但在我国,鉴于医疗体制的不同,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医生大多是专科医生,看病如同上流水线,很难满足高端人群的高品质医疗服务需求。就连很多医生内部都调侃各个科室的分界有如迷宫,如果病人不清楚自己的状况,最好别来医院乱挂号,否则看错专家,白耽误时间了。

  情况正在改变。国内已经有多家医疗机构开始提供私人医生服务。私人医生与公立医院医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健康咨询与指导,定期体检,定期对客户健康状况做出综合性评价与疾病预警。“未病先防”是私人医生的重要作用所在,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帮助客户保持健康,以及帮助出现亚健康状态的客户恢复到健康状态,必要时还要向对方提供疾病诊治的医疗协助服务,通过绿色通道,全程陪同到三甲医院治疗。

  私人医生李明辉每天的工作是从接待预约客户开始的,他所就职的慈铭·奥亚国际医疗会所是目前国内首家高端私人医生服务定制机构。李明辉一天最多只接待两名客户,上午一位,下午一位。“我不想让客户有等待的感受。”先体检,之后做报告解读,每位客户的平均沟通时间是一个小时,发现问题再组织中医、西医、心理方面的专家进行围诊。在奥亚总裁韩小红看来,私人医生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一个治疗方案的设计者,以及医疗资源的整合者。

  成为私人医生之前,李明辉曾分别在中日友好医院和广东祈福医院工作过。前者是典型的公立医院,强调医生的专业性,但接触的病人都是片段式的,往往只是过来看个门诊,或者住院一段时间后回家服药,很难形成持续的后续治疗。后者是通过国际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认证的私立医院,每年都要重新注册评估,有美国专门的评审机构过来考察,尤其是关于医院在对待病人隐私、伦理方面的关注度是否足够。“他们除了对医学知识的关注之外,更多的是把病人当人来看待。”这一点对李明辉的影响和启发非常大。

  因此,沟通成为李明辉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李明辉的手机每天24小时都保持在开机状态,便于随时接受来自客户的咨询。他也主动保持着跟客户的沟通,频率是每周一次,需要密切关注的对象会每天沟通。“这样能够保证你对客户情况的足够了解,也保证他能按照你的要求去执行。”除了个人之外,私人医生也开始关注整个家庭,因为饮食、吸烟、熬夜等习惯很大程度上来自家庭影响,私人医生也会对家庭成员设计套餐,帮助他们减少油、盐的摄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一位成熟的私人医生,需要经过正规医学院校教育,全面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易发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并且经过社会学、心理学、运动学、营养学、康复训练学等全科知识的系统培训,能够保证在基础诊断中提供专业的建议,另外还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根据客户身体状况去了解相关的病理知识。

  “对于私人医生来说你关注的是人,不是病,所以对方有什么病你就都去了解、学习,自从做私人医生后我懂得了很多之前所不懂的东西,包括保健品、营养和心理的一些知识,因为客户需要什么,你就要去满足。”李明辉在接受《中国慈善家》采访时说。

  做个聪明的病人很重要

  听上去很美好?传统印象中高高在上的医生,成为了亲切平实、嘘寒问暖的“健康管家”,但高端私人医生的价格同样不菲。按照奥亚国际医疗会所给出的报价,年度体检及咨询费用是12万元人民币,终身会员的所需要支付的价格是388万。

  对于高端财富人群而言,价格还不是影响他们接受私人医生最重要的门槛。尤其是对于国内一些年纪稍大的人士来说,301医院、协和医院等公立医院仍然是在他们健康出现状况时的首选。对他们而言,选择这些医院意味着更优秀的医生、更高端的医疗设施、更全面的治疗,当然了,是在搞定专家号和床位的前提下。

  曾有一位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中国糖尿病专家,在国外的三年中,每年要花很多钱买医疗保险,但他的健康状况很好,美国的医疗检查享受不到,总觉得有点吃亏。当全身CT在美国出现之后,这位专家想做一个全身扫描,但是通过他的私人医生根本不可能,医生是不会让他轻易去做这些检查的。有一天他加班时感觉心脏不舒服,以此为由头打了911,没有通过私人医生直接被救护车送到医院后,他再次向医生提出做CT扫描的请求。医生看后说,我觉得你的问题出现在颈椎,你回去后每天做抬头、点头的动作,每天8分钟,一个月之后再来找我。一个月以后他再次去见医生,医生说这可能不是颈椎的问题,这样吧,你每天快走30分钟,走一个月以后再来找我。就这样,直到这位专家回国CT检查也没有做上。

  因此在美国,医疗资源是靠体制来进行合理分配的,当人们的健康出现状况时,由基层的社区医生或私人医生来把第一道关,接下来才是专科医生的治疗。而在国内,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多数还停留在平时较少关注,一旦有大病发生不惜一切代价、投入大量钱财、人力、物力来换取顶级治疗资源,甚至是“过度治疗”的阶段。

  对于公立医院的这一治疗模式,大多数国人选择的是对“权威感”的盲从。但对于曾患癌症的媒体人凌志军而言,他通过心态的调整、信息的搜集和冷静的判断,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和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他把这一段心路历程写进《重生手记》一书中,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评为2012年度《新京报》“年度生活书”。“做聪明的病人比做听话的病人更重要”,凌志军在书中坦言,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他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与思考。

  即使是拥有专业的私人医生服务,说到底,最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还是我们本人。在健康话题上,仅仅拿钱“买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高端生活方式来自简约

  当然,中国富豪早已把目光放诸全球。据《中国富豪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富豪普遍认为国外医疗条件比中国好,81%认为国外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高于中国,最受认可的医疗地分别为美国、瑞士、日本、德国。

  在电影《美食、祈祷和爱》中,女主角经历离婚的痛苦后,在意大利追寻美食,在印度禅修,最后在巴厘岛温润浪漫的环境中找到自己一段新的恋情。这样的治愈之旅并不只存在于电影中,据私人医生网的主编新雨介绍,医疗海外旅游正在成为新的热点,瑞士抗衰老和韩国美容是新的项目,西班牙眼科治疗和德国骨骼治疗也很受欢迎。

  国内也有大量针对外企和外籍人士服务的医疗机构,如北京国际医疗中心、和睦家、维世达诊所、庇利积臣、佳平医疗、明德等。作为北京乃至全国最为老牌的涉外高端医疗机构,北京国际医疗中心(IMC)贵族气十足,在寸土寸金的燕莎写字楼一层一共占据了四个单元的区域,而世界顶尖品牌迈巴赫等则被挤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即使是这样一家常年服务驻华使馆和500强公司高管等这些外籍人士的机构,负责人丁永平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这里一视同仁,不管私人医生还是全科医生,都不应该变成医疗贵族化。人贵族,病不贵族。我在不同场合谈到,国内有这么多高端医疗的需求群体,为什么定位不能转向国内呢?”

  随着社会发展,高端医疗方式会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但高端的生活方式却永远走着简约、朴素的方式。所有欲望的潮水退去,内心的声音会重新发声。如多数富豪坦言的,自己最想要的财富不过是健康、时间和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听从内心的呼唤—这何尝不是专属每个人最值得信任的“私人医生”呢?

  《中国慈善家》/慈讯网 记者 原宁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