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姓

  河北磁县有一个黄鼠村,村里的居民十个有九个都姓“俎”。相传他们的先祖为躲避秦氏奸臣的追杀,隐居到此处,改“祝”为“俎”。图为河北磁县县标。

  说起“俎”,难免会想到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中樊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感慨。然而太史公绝对想不到,“俎”字除了是个“刀砧板”外,还会成为一个姓氏。作为姓氏的“俎”念zǔ,也有念chuò,是百家姓之外的罕见姓氏。

  关于“俎”姓的源头,最早的说法是起源于鲍俎氏。据考证,鲍俎氏是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姓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姓氏进行汉化改革,“鲍俎氏”就是在这个时期改为“俎”氏的。《魏书·官氏志》中记载:“后魏有鲍俎氏,俎氏为鲍俎氏所改”。

  有趣的是,在河北磁县城北20里有一个黄鼠村,居民十有九个都姓“俎”。但黄鼠村的村民都将自己的姓氏读作“zhǔ”。和《辞海》、《新华字典》里的读音“zǔ”截然不同。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读音的差异呢?说到这其中的缘由,就不得不提到“俎”姓的另一个起源。

  根据《俎氏宗派家谱》中的记载,俎氏一族,祖先原本姓祝,居住在河北磁州(今河北磁县),为宋殿前都统祝靖。他的妻子是岳飞的姑母,岳飞遭秦桧谋害后,祝靖担心被株连,便改“俎”代“祝”。祝氏虽不得已而改姓,但改为“俎”,有取意“不忘祭祀祖宗,崇奉先人”的初衷,也体现出当时处境如“俎上肉”,受人欺凌压迫,无逃避余地的无可奈何。如此看来,黄鼠村的村民将“俎”读作zhǔ,实是有意而为。当地村民说,先人平常将姓氏读作“zhǔ”,是为不忘先祖;遇到官府登记就写“俎”,可免遭秦党所害。可见俎氏族人用心之良苦。

  “俎”姓虽不为人熟知,但和大名鼎鼎的《红楼梦》却颇有些渊源。曹雪芹是这本世界名著的作者,已是世界公认的事情。但关于他的身份背景目前还是众说纷纭,终无定论。这其中,一种比较新鲜的说法让红学界颇为震动:《红楼梦》的作者系明末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在明末战乱中,他和弟弟朱慈炯及奶妈、丫鬟一起逃到河北乐亭县的冯家哨,为隐藏身份,改名俎云阳。他号称是俎氏家族的第一人,寄寓以帝王之身祭天地先祖。而曹雪芹这个名字,也是他为隐藏朱姓所用的托名。

  这个标新立异的观点来自一位俎姓的红学研究者:俎永湘。据他说,正是因为《红楼梦》和自己姓氏的密切联系,他才决定研究这本名著的。他历时14年著120万字的《红楼梦砧解》。用了各种历史、地理知识,证明《红楼梦》正是俎云阳隐居后,以隐喻的方式对明清之际历史的回顾和总结。“红楼梦”便是“朱楼梦”,是大明朝的梦,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梦。

  他的观点已经引起很多红学研究者的关注。如果真如他所说,那这“俎”家的来头可就真是不小了。其祖先不仅著了《红楼梦》,身上更流着皇家的血。

  文/彭耀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