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能缓解人类未来的粮食紧张?

  想象一下,当你走进餐馆,翻开菜单,上面的菜品变成了“昆虫盛宴”:腌制蚱蜢、油炸蝗虫、香酥蟋蟀、炒蝶蛹……除了菜品,连主食也是由昆虫制作的,例如面条是由昆虫磨成的面粉,米饭是“白蚁卵饭”。

  上面这一段并不是科幻小说,贝尔·格里尔斯在Ⅸ荒野求生》节目中活吞蜘蛛的场景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未来,“虫子”将会端上人民大众的餐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尚有8700万人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超过20亿人患有微量营养寨缺乏症。据测算,全球人口将在2050年达到90亿,为养活这些人,当前粮食产置至少需要翻一番。目前,人类面临土地资源匮乏、海洋渔业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等诸多挑战,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在不久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了一份名为《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全世界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超过1900种,许多昆虫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纤维和矿物质,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圭要来源,有助于缓解当前全球粮食和饲料短缺问题。

  研究人员已经对236种可食用昆虫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不同种类昆虫的营养成分及含量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昆虫的营养价值不比我们平时食用的肉类差:它们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对热量和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还能提供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并富含诸如矿物质及维生素之类。曾经有实验将牛肉和黄粉虫幼虫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粉虫幼虫的营养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牛肉,长期食用黄粉虫幼虫,更可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除了营养价值,昆虫在养殖方面也有很多优点。由于昆虫属于冷血动物,不必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因此消耗的饲料很低。我们再次使用牛肉来做对比,牛每增加1公斤体重需要消耗10公斤饲料,而蟋蟀只需要1.7公斤饲料。除此之外,蟋蟀805C的部分可以食用,而肉牛只有加%。换句话说,蟋蟀的投入产出比是牛的约12倍。此外,昆虫养殖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畜牧业一直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到温室气体排放总置的18%,超过了全球交通工具的排放总量。实验结果表明,除蟑螂、白蚁等极少数品种,饲养昆虫平均温室气体排放置只有饲养猪、牛等家畜的百分之一。

  可以顸见的是,在未来,大规模工业化的“食用昆虫养殖业”将成为继种植业、畜牧业之后的新兴农业。尽管食用昆虫优点众多,但想要进入大家的餐桌依然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障碍仍是人们对昆虫的偏见。

  人类从打猎和采集得到食物,到发展出种植业和畜牧业,食物的种类渐渐固定下来,对食物也形成了固有的观念。如今,人们对“哪些是食物,哪些不是食物”划清了界线,很不幸的是,昆虫被绝大多数人划分成了“不能吃”的种类,甚至被贴上了“令人恶心”的标签。

  事实上,人类食用昆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在中国广西、云南等地以及东南亚的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至今也还保留着饲养昆虫食用的习惯,甚至还有“吃虫节”等庆典活动。在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白蚁、蝗虫、蟋蟀、蝴蝶、虫蛹也早已成为当地人民的家常便饭。

  即使在欧洲,也有将昆虫当做食品的例子。德国是最早开始食用昆虫的国家。二战后,联邦德国为应对国内严重的粮食危机,把某些昆虫的幼虫经过特殊处理制成罐头食品。随后,法国、英国,瑞典等国也相继加入研制昆虫食品的行列。目前,一些欧洲的时尚女性将昆虫当做减肥食品,甚至有人将炒熟的蟋蟀带在身边当瓜子嗑。

  然而,现代化的“食用昆虫养殖”仍发展缓慢,隙了文化传统让人们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新型食品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一些生态学家担心,贸然引进新的昆虫物种会不会给当地生态平衡带来灾难;另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对食用昆虫的理论研究并不透彻,其可能产生的毒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论证,全面推广的时机还不成熟。此外,国际上尚无一个权威的“食用昆虫安全标准”,相关法律法规也仍有待完善。由此可见,昆虫食品虽有着光明的未来,但想端上餐桌尚需时日。

  文 芬兰瓦赫宁恩大学昆虫学教授 阿诺德·赫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