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公虫

  不同地域的郭公虫食性也不尽相同。西欧、小亚细亚、高加索地区的郭公虫主要捕食食木性昆虫,而非洲热带地区的郭公虫却喜欢以腐肉为食。在我国云南、广西境内,郭公虫则主要摄取植物花粉。

  在西方,郭公虫几乎是一种家喻户晓的昆虫,大到文学名著,小到童话卡通,有关郭公虫的描述不胜枚举。其实,郭公虫的外形极其普通,成年的郭公虫体长约3~5厘米,足细长,有橙、红、黄、绿诸色,身体布满微细的短毛。它之所以成为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益虫,就要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郭公虫的“成名故事”。

  19世纪初,一种专门啃食橡木建筑构件、家具的害虫“红毛窃蠹”随着商船,由土耳其小亚细亚地区入侵英国,并迅速泛滥。不过短短几十年功夫,红毛窃蠹遍及英伦三岛,它们专挑建筑中的橡木构件和家具为食,据当时人们统计,从一栋建筑“感染”红毛窃蠹,到整栋建筑被啃食殆尽,大概只需3~5年时间。红毛窃蠹从此改变了英国人的用材习惯--从这时起,新建房屋不再使用橡木,而是转从非洲、东南亚进口其他品种的硬木替代。

  新的房屋可以不用橡木,但以前的那些老房子、老建筑就没这么幸运。到19世纪30年代,在红毛窃蠹的疯狂进攻下,许多英国古典建筑纷纷“沦陷”,其中就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温彻斯特大教堂和亨利八世的汉普顿宫,红毛窃蠹正在吞掉英国的建筑遗产。

  刚开始时,由于人们对红毛窃蠹一无所知,所有消灭它的尝试都以惨败收场。不得已,英国政府开始联手荷兰、法国(此时,红毛窃蠹也开始入侵荷兰和法国),悬赏开展“护木计划”,向社会广泛征集“护木良方”。在三国政府焦急等待了一年多后,1837年,英国昆虫学家罗恩·费希尔(Ron Fisher)终于提出了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说来也简单--罗恩·费希尔从红毛窃蠹的“老家”小亚细亚引入了它们的天敌“郭公虫”,经过几代人工繁育,在郭公虫适应了英国的自然气候之后,它们便开始 “重操旧业”,捕杀起红毛窃蠹来。

  郭公虫的捕杀,主要有两个手段:一是在每年红毛窃蠹成虫发育成熟,飞出寄居木料交配之时予以捕杀;二是将管状产卵器探入蛀洞深处产卵,幼虫孵化后会自动寻找红毛窃蠹的卵块和幼虫为食。由于郭公虫幼虫体表会生长出一层有毒刺毛,成年红毛窃蠹对它们束手无策,根本无法近身,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后代沦为郭公虫幼虫的美餐。

  到了1843年,经过6年“以虫治虫”的治理,红毛窃蠹的危害被基本遏制。又过了11年,1854年时,英国政府正式宣布红毛窃蠹灾害已经过去,虫害已经在人们的可控范围之内。从此,郭公虫名垂史册,而它的引入者--昆虫学家罗恩·费希尔也获得英国皇家科学院银星奖章,并成为现代害虫生态防治研究的开山鼻祖。

  文/金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