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殇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大师
  • 发布时间:2013-09-25 10:14

  说到大师,我突然想到了冯小刚。《唐山大地震》斩获惊人票房以及一致好评之后,有人认为中国的电影大师诞生了,对此,冯小刚的两句话让人刮目相看,其一,面对记者提问,冯导说“我不是”,第二句是“这不是一个能够产生大师的年代”。这不仅说明冯小刚有自知之明,更显现其对艺术和大师称号之敬畏的可贵品质。继《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之后,冯小刚又导出了厚重的《一九四二》,但他依然不是大师。

  中国电影没有大师,中国当代没有大师。

  现代中国,学贯中西、纵横捭阖的大师曾经灿若星河,为何到了当代,这块博大精深的土地却再也长不出大师了呢?

  一次次地诘问拷问,一次次地热望期待,换来的依然是失望,甚而至于,由失望而至绝望。国人的大师焦虑症没有随着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有所缓解,它治愈的只是莫名的诺奖焦虑症。莫言还是莫言,获了诺奖也不能算大师,他能否突破获诺奖写不出东西的魔咒,能否成长为文学大师,取决于他能否抵制住物质的诱惑,保卫质朴、平静与孤傲。

  大师是国家之精英,民族之脊梁,是需仰视才见的高峰,其学问与贡献、人格与担当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财富。长不出大师的土壤必定是养分不足或遭到了污染。

  就在大师焦虑症愈演愈烈,全民对成天忙于贩卖翻炒得几成锅巴的旧饭的坐台作家、坐台学者,从嗤之以鼻到忍无可忍,教授变野兽、学者变犬儒的混沌局面下,伪大师开始粉墨登场。伪大师的孽生,犹如乱舞之群魔,搅起一股股令中邪者迷醉的乌烟瘴气,久久弥漫。

  真大师的退场与伪大师的出场,在现实中荒诞地存在着,让人无语。

  更大的荒谬是,伪大师在芸芸众生中如鱼得水,呼风唤雨,众多官员、明星、富豪对其趋之若鹜。最近被拉下神坛的“气功大师”王林的发迹史和威水史,以及此前被陆续揭穿的“神医”张悟本、“神仙”道长李一、“气功大师”严新、“太极神推”闫芳、“中功大师”张宏堡、“当代华佗”胡万林等曾经挥舞的疯狂,已确凿地证明了伪大师存活空间之宽广。

  伪大师的形成不复杂,一般是自封的。政府好像也封过,如上海市教委设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但已被诟病多年。自封“大师”的王林据说也由江西芦溪县政府授予其“大师”称号,不同的是,王林露出庐山真面目之后,芦溪方矢口否认,称是武功山景区所授。

  当政府都可以授予某人大师称号的时候,对大师的大浪淘沙就霉变成了对“大师”的盲目追随。大师是时间积淀下来的,是靠学术造诣和思想精神而获历史公众认可的,不是封出来的,比如“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的余秋雨,除了自己洋洋得意地佯谦一番之外,没人认为他是大师;至于对王林之流所谓“气功大师”的追崇,那就不是富人精神虚空那么简单了,信仰缺失下的灵魂扭曲与变异昭然若揭。

  ·点评·

  本文以“大师”为主线,解读中国现今的“大师”乱象,无奈感叹缺少真大师之余,也指出了某些政府、明星在大师问题上的反面效应,讽刺性较强。但是作者虽道出了现象,却缺少深入的剖析,如果在这方面再加强一些,效果会更好。

  在经济利益至上的今天,人们的灵魂似乎总是跟不上GDP前进的脚步,无论高官富贾还是市井百姓,都希望有灵魂领路者的出现,以求慰藉。然而没有真大师产生的土壤,伪大师就会趁虚而入,完成从江湖骗子到“大师”的蜕变。不过这些自封或者他封的“大师”们,到头来只会让人感觉是跳梁小丑,上场后纷纷被打回原形,然后再灰溜溜地下场,后果则是人们的“三观”底线被一次次地拉低。换一种角度,与其说这是一个缺少大师的年代,不如说这是一个怀念大师的年代,人们太想有一个真正的大师来激浊扬清,然而这个愿望究竟还要多久才能实现,而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呢?所以,作者选择以“大师之殇”为题是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不平则鸣”,这也是杂文写作者的可贵品质之一。

  (冮雪)

  ●朱佳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