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金融改革战略目标何在

  有效化解金融体系中已经积累起来的风险;提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支持转型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增强人民币资产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重要性,改善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精炼的语言对金融改革重大事宜进行了全景式的准确勾勒,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推进直接融资、推进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等重要改革事项,均作出了战略部署。

  总体来看,金融改革包括:完善金融交易的基础设施,包括强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等;完善金融监管的基础设施,包括完善监管协调制度,划分和明晰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及处置风险职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等;实施机制创新,提升微观金融主体开展市场化交易的活力。

  目标非常具体,意义也非常重大,皆属于操作性目标的范畴。也就是说,这指出了金融改革的具体领域和方向。从技术层面考虑,推进这些改革无疑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当然,也应当看到,在考虑推进这些改革的节奏与时机时,不能忽视金融改革战略性或实质性目标的存在。也不能机械地为实现操作性目标而进行谋划和推进,而是应该把操作性目标放到金融改革的战略性目标的框架中来考虑。

  概括地说,我国深化金融改革旨在实现至少以下三项战略性目标。

  首先,有效化解金融体系中已经积累起来的风险。包括此前各地为稳增长加大投资力度而积累的地方债务风险,欧美资金因避险因素进入中国房地产等市场,但可能因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变化而撤离造成的风险,等等。

  我们在推进金融改革时,应避免改革内容造成的“阵痛”与上述风险的潜在爆发周期同步形成共振效应,那样的话,将会冲击我国金融秩序。因此在安排利率市场化、增加银行业内部竞争等改革措施时,时机的选择应谨慎斟酌。

  其次,金融改革的实质性目标还包括提升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支持转型升级与城市化进程。虽然我国银行体系在扶持国家战略性项目和重点工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客观而言,我国实体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以及人民生活的各领域中,还存在不少金融服务的“盲区”。

  可以引导和鼓励未来新设立的民营银行更多参与“扫盲”工作,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些民资银行与已有的巨无霸银行之间的错位竞争,避免刚刚踏入金融领域的民资银行被挤垮在起跑线上。

  此外,增强人民币资产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重要性,改善中国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尽管开放资本账户存在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但应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对夯实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而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等,是人民币成为真正有影响的国际货币不能回避的门槛。

  有鉴于此,我们不应用资本项目开放的风险来拖人民币国际化的后腿,而应该在监管工具和监管方法上出思路、下功夫,为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本刊评论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