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革大背景下金融行业的发展问题及监管

  • 来源:公司金融
  • 关键字:社会改革,金融行业,市场经济
  • 发布时间:2013-12-05 15:16

  ——2013(首届)中国大金融高峰论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先生:金融领域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垄断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金融领域存在过度垄断的问题。建立一个必须适应市场经济长远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就需要破除过度垄断的因素。不过,就实际问题来说,垄断因素适度存在是可以的,但是过度垄断是要消除的,过度垄断所关联着既得利益的阻碍是不是最难加以化解和克服的,我觉得这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中国现在的改革,包括金融改革最难的就是化解既得利益的制约和阻碍的配套改革的攻坚克难的问题,这是我一个基本的思路。

  再往下简单说一下金融的多样化改革要怎么样多样化?我认为商业性的金融就要让它多样化,要把直接金融、间接金融、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种种金融工具充分的多样化起来,适应各种期限,各种类型的融资需要,同时还要发展实际上带有各种特定要求的,开始有政策性色彩的,比如支持“三农”,支持小微,支持创新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这种政策因素的叠加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金融改革,我认为金融行业的三个势在必行的改革任务为:

  第一,金融要能够真正实质性的支持中国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这些年蓬勃发展之后,现在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升级换代走到天花板。

  第二,金融如果要能这样有效的支持实体经济升级换代,其配套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要动真格的,要破除过度垄断因素。在我们基本告别短缺经济后金融服务是没有适应这种仍然不断井喷式出现的市场需求而以多样化的供给来对应的,这是一个必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我始终认为商业性金融的发展是主流,但是从战略角度考虑,中国和商业性金融配套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打造是不可回避的。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先生:中国的金融进入了大竞争的时代

  十年来,在推进市场竞争的基础之上,中国的金融现在已经进入了大竞争的时代,比如目前大概有1000多家村镇银行,上万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也都是好几百家,上千家城商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都在争夺蛋糕。

  当然,在推进银行市场化的过程当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发展创新和安全稳定的平衡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整个主基调推动金融业发展和创新,尽可能使它更多的竞争,更多的通过竞争提高效率,但是金融领域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金融风险怎么样去内化的问题。

  事实上,在我们的实际监管政策当中,很多实践中推进的政策要从研究到出台,它中间经历的过程非常复杂。比如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十多年的金融改革发展的最大短板我认为是存款保险制度迟迟没有推出,反过头来我们其他所有金融领域发展的非常迅速。为什么没有推出?现在方案研究的非常细了,但是这个推出来市场的预期非常复杂的。比如大家都提到一个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我就讲个融资结构。这些年来我们的理财产品是我们根据利率市场化里增量推进的基本策略,就是说我的基本存款是通过央行管制利率来管制的,但是为了推利率市场化,我让一部分银行推出它的理财产品来替代原来的存款,理财产品的利率是市场化的,我们现在的理财产品达到什么规模?刚才曹教授也提到还不是两万多支,我们到8月份4.1万亿支理财产品,丰不丰富?它的规模差不多是10万亿。我们给居民的利率品种选择,存款的理财产品的选择空间是非常大的,但实际上你反过头来,我们存款还是占主要比重,但这主要是存量,增长率在下降,说明居民的理财意识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再比如我们的国库券市场和我们推出的其他融资工具,百分之九十几还是我们的金融机构,这本质上还是一种间接融资结构,就是企业、政府发了债券,国库券的持有主体百分之九十也是银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居民还是银行,银行完了以后资产运用买这种债券,这本质上还是间接融资。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先生:金融改革当中的风险管理

  在我看来,改革未来中国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风险的管理问题,如果从改革来说,外部就三件事儿,汇率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利率市场化方面,现在存款利率还没完全放开。存款利率、小额存款汇率,人民币在资本限制的条件下,外商投资人民币是不能获得审批的。

  我想举一个数字,去年光银行业提供的产品2.8万种,各种理财产品。观察中石油的资产负债表你会发现,在2008年94%资金来自银行,现在94%来自市场,中国融资发生的变化,从去年年末一个最重要的数字就是,融资规模中贷款占融资规模的比例到去年年末大幅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竞争市场也有了,各种品种也出现了,同时利率、汇率也开始自由化。

  如果中国金融机构和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有什么弱项?那就是风险管理能力、产品定价能力。其实利率市场化就是风险释放、风险的定价,我觉得大家现在都在讨论融资问题,能不能融到钱,其实这不是金融的核心,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的配置,你能不能跟投资者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提供相对确定性的方案,这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而我们现在一谈开放民间金融大家都讲我们怎么搞钱,其实风险管理是最弱的一个环节。

  接下来的挑战,是能不能抵御风险,能不能对产品进行设计,这个设计能不能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

  未来中国金融有两个问题大家会看到非常明显:

  第一个是央行的同志讲的竞争在放开,今后的利率还会很高,利率是个市场体系,并不是放开自然就会降低的,它是货币市场信贷跟资本市场,长期收益曲线没有形成,这是产品非常稀缺的原因之一,不仅金融产品稀缺,而且衍生产品稀缺。这个过程中金融创新,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股权问题,最核心的汇率,这个市场可能是未来金融机构本身的产品创新和风险定价问题。

  第二治理结构改善和其他方面都有很多问题。2004年我们改革的时候,要叫银行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如果进一步改革的话,我希望从微观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包括可以讨论为什么金融机构需要国有持这么多股份,也包括如果对民间开放,能不能民间不要去竞争什么金融机构了,银行是高风险行业,办银行并不一定办的好的,为什么不能开放,使大家共同来既促使金融机构改善,同时也给民间资本提供新的渠道。

  对于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在我看来,它最大的威胁是现在网上的销售方式很可能是我们过去办网点的方式遇到极大的挑战,而不是根本的冲击。因为金融的核心问题是风险处置问题,如果互联网不能解决处置风险问题,对风险偏好的识别,以及对风险的控制来自于产品的设计。这是未来金融可能存在的根本。

  因此,大家经常说互联网要取代金融,我说不一定,它取代金融的确定性的销售问题,过去金融的模式是我设计产品卖出去,这种模式是确定的,销售渠道很可能被互联网取代,但金融创新问题永远是金融核心问题,这是互联网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替代的。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先生:融资成本过高与过度监管

  我的观点是,在中国特别是中小企业,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面临的难度是相当高的,融资成本在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里可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跟中国的融资成本相比较。如果是大机构贷款的估计到百分之六七,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当然也高于欧洲。如果是中小企业融资,我相信15%的资金年化成本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信托公司能挣很多钱,我们很多的理财产品一年定期的,作为消费者我们能拿到10%,甚至更高,我经常收到这方面的短信。

  融资成本过高,现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融资成本过高显然是不利于实业发展的,金融的本质是该支持实业发展的,然而,目前流动性和巨额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说明我们金融的供求关系是扭曲的,至少目前这种扭曲的现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监管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谈全球经济,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就是全球的生产要素,全球的经济资源商品大融合的过程。如果我们谈全球融合,国内至少是要融合的,这个融合包括各种金融,不同的机构,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形式,这种融合需要协调。

  对中国而言,我们尽管搞大部制改革,但实际上我们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证监会、保监会,而且我们还有别的机构参与金融部分的政策制定和监管。这些监管机构尽管都属于国务院,但是他们之间的协调其实并不容易,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利益,这显然不符合金融融合的趋势,因为宏观的监管最重要的就是制定规则,维护秩序,控制风险,而风险的管控显然是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综合的监管。所以,我觉得下一步我们金融监管应该更好的协调和统一起来。

  这只是一个方面。减少各种人为的干预,把市场该做的事情交给市场,宏观部门就是定规则,维护秩序,控制风险,其余的事情市场是可以做的。

  同时,我特别想强调一点,因为在证券监管部门也好,包括资本市场,包括现在IPO的审核制度,直接融资我们一直谈比例低,比例低和我们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是有密切关系的。我知道我们晓求教授特别关注资本市场,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把IPO暂停这么长时间,这个本来应该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当初的设想我们暂停有利于稳定股市,实际上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这种人为的暂停,不是稳定股市,而是恰恰加大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

  我们小时候语文上学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道理,股市下跌的时候我们赶紧暂停IPO,因为股民有这样的呼声,有停就必然有放,停的时候停的是少数几支股票的上市,放的时候必然像我们蓄了很多水一样,这个巨大的压力和压强,监管机构目前在什么时候开放IPO喊了好几个月,显然是畏首畏尾,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人为的造成了金融的不稳定之后,另外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阻碍了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的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