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食物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同。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来自所有食物的总量,而不是它们在某种食物中的具体含量
有许多人常服用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剂。在美国,这一产业年销售额高达几百亿美元。在中国,这些补充剂甚至被冠以“保健品”的名义销售。许多人相信,补充它们会有各种好处,比如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甚至护肤美容,等等。
美国内科协会年鉴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到此为止吧:不要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上浪费钱了》。这家期刊是美国医师协会的官方杂志,权威性相当高。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感到茫然:不是说维生素矿物质很重要吗,怎么就是浪费钱了?
人体需要每天摄入各种营养成分,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微量成分。
然而,人体对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都只是“雪中送炭”,绝非“多多益善”。
缺乏会导致症状,但“充足”之后摄入更多就没有价值——如果多到一定程度,还会产生负面作用。营养学家们用两个指标来表述这一关系:“推荐摄入量”与“最大摄入量”。前者是推荐每天摄入的量——如果长期少于这个量,可能有不利影响。而后者是推荐不要超过的量——只要不超过,就不会带来副作用;如果长期超过,也可能会有不利影响。
只要实际摄入的量在这两个指标之间,就既满足了人体需求,又不会带来不利影响。对于多数维生素和矿物质来说,“最大摄入量”都是“推荐摄入量”的几倍。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缓冲。因为这个相当大的缓冲范围,我们也就不需要像药物那样精确控制它们的摄入量了。
不同食物富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同。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来自所有食物的总量,而不是它们在某种食物中的具体含量。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要饮食正常,食谱较为多样化,那么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总摄入量基本上会落在“推荐摄入量”和“最大摄入量”之间。饮食正常的人,并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人们食用的加工食品很多。加工食品往往经过充分加热和更长时间的保存,对许多维生素的破坏较大。国外许多人热衷于补充剂,多少也有这方便的原因。不过,国外的营养标签要求比较多,各种主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都需要标明。
在这种背景下,厂家会对食品“进行营养强化”——不但把加工中损失的加进去,还对含量进行“补齐”。所以,国外那些常吃加工食品的人,也并不容易缺乏特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既然正常饮食能够获得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再额外补充也就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内科协会年鉴所进行的荟萃分析汇总了几十万人的统计结果,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这些补充剂的通常剂量并不超过“推荐摄入量”。即使是从饮食中获得了足够量,再加上补充剂,一般也不会超过“最大摄入量”。换句话说,补或者不补,总的摄入量都在前面说的缓冲范围内——绝大多数的统计结果是,既没有体现好处,也没有出现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针对饮食正常的普通人群而言的。对于某些特定人群,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风险比较高,应特别注意。
比如孕妇,对叶酸的需求量比较高,而通常的饮食都难以提供。此外,钙、铁等成分也容易缺乏。
再比如,对严格素食者来说,他们很难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维生素B12,而铁、锌、钙等,也因为在植物性食物中的吸收率很低而容易缺乏。对于这样的人群,就要仔细分析其食谱和身体状况,如果难以获得足够的量,那么服用补充剂也是必要的。
云无心:
食品工程博士,现在美国从事食用蛋白质的研发工作,通俗点说,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如何做饭”。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