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王朝

  历代王朝,在对待太子的问题上一向坚持嫡长子继承制,若随意更改,会被视为导致王朝颠覆的危险行为,负责任的大臣会不惜用生命来捍卫这一制度。

  然而,西晋王朝是一个例外。

  西晋的源头在司马懿,无论是在军事战场,还是在政治战场,司马懿都表现出高超的智商,从这个源头到第二代司马师、司马昭,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再到第三代司马炎,还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但是,到第四代,智慧的光芒黯淡下来了,和前三代的智慧接棒的,却是一个智障——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本来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因为长子司马轨去世的原因,司马衷被摆到了继承人的位置上。这本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以智障作为一个王朝的继承人,这是西晋以前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它隐含的风险远远超越了废除嫡长子的风险,西晋王朝的管理层们并没有被嫡长子继承制所束缚,他们一直要求晋武帝更换太子。

  英明神武如晋武帝,却犹豫了。

  这位父亲固执地认为,只要延请名师进行辅导,智障也是可以改变的。为了平息大臣们的质疑,他特意出了三道管理方面的题目给儿子去做。

  这位父亲可能不知道,他此时所考试的对象,已经不单只是他儿子,而是以他儿子为核心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的智商当然不成问题。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立即召集智囊团应急,本来拟定的一套方案,计划引经据典来答卷,结果有人否决,说这会引起司马炎的怀疑。司马炎的意图只是证明儿子不蠢就行了,如果答卷写得文采斐然,反而显得唐突。于是,一份据实回答的答卷交上去了,司马炎很得意,拿给大臣们看。结果,除了做父亲的,没有人相信。

  司马炎真的相信儿子变聪明了吗?未必,他可能也知道是太子智囊团应急的结果,因此让他满意的是这份答卷能有所交代,而不是儿子的智商提高与否。

  这位父亲的心态可能就是这样的:天下一统,看不见有任何威胁的力量存在,所以,下一任继承人的慧与不慧,与政局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关系不大,司马炎对整个政府的运作太有信心了。而支撑他这个信心的基础是,他已经将司马家族的子弟全部分封为王,作为王朝的中坚力量,天下是司马家的,作为其中一员的司马衷,弱一点,傻一点,不要紧,无关大局。

  因此,司马炎对大臣们的反对以宽容待之。例如名臣卫瓘喝醉了,摸着司马炎的宝座,连连说:“此座可惜。”对卫瓘不给面子的预警,司马炎只是宽容地笑笑:“你喝醉了。”司马炎又让另一位名臣和峤去考察太子,和峤不客气地说:“圣质如初”,就是和原来一样蠢。司马炎有点不高兴,然而没有做任何计较。

  司马炎的宽容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建立在有足够信心的基础上的。在司马炎看来,大臣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司马家族政治版图的牢固性。有信心,所以才不生气,才不计较。

  智障司马衷就这样在父亲司马炎的一路呵护下,无惊无险地登上天子的宝座。作为一个智障儿而言,他是幸运的,他有一个最好的父亲;然而对于西晋王朝而言,却是大不幸。

  司马炎将天下理解为家族政治版图,将儿子司马衷视为其中一个成员而已,殊不知卫瓘与和峤他们却眼光更远,他们意识到天下还是帝制天下,就集权政权而言,任何拥有武装力量的藩王都是敌对力量,那怕这些藩王是自家人。西晋王朝树立的家族版图,是一个巨大的火药库,随时会引爆,而且司马炎还没有看到边塞地区五胡的蠢蠢欲动,而让一个智障去面对这些危险的政治遗产,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司马衷后来死于司马家族的毒饼,将智障儿子推向历史的风口浪尖,从这个角度而言,司马炎也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

  刘黎平 这是一个早就发生在无数对父子间的故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