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黑”了黑莓

  根据IDC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黑莓手机出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11.7%,全球市场份额已经跌落至可怜的3.7%,而谷歌的安卓系统手机则占据了近80%的大半江山。截至8月15日,黑莓股价仅为区区11美元,与其鼎盛时期(2007年9月)的236美元相去甚远。8月12日,黑莓对外宣布称,公司已组建了一个“特别委员会”来探索各种战略性选择,包括作价出售或是与其他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等。这个信号清晰地向外界表明:黑莓,这个前iPhone时代的智能手机领导者,目前已经深陷泥淖。

  而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这位曾经亲手将黑莓拉扯大,和另一位创始人迈克·拉扎里迪斯(Mike Lazaridis)共同缔造了黑莓辉煌岁月的“养父”,自去年辞去黑莓CEO及董事会职务后,似乎早已看淡黑莓的衰落。今年2月,他将手上268万股黑莓股票全部清仓抛售。回望黑莓的兴衰史,几乎处处潜藏着贝尔斯利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唏嘘: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92年,贝尔斯利加盟RIM(黑莓最初的公司名)后,“商业精”贝尔斯利与“技术控”拉扎里迪斯这一对“最佳搭档”共同致力于黑莓的业务和技术创新。他们敏锐地嗅觉到市场的变化,将黑莓的业务焦点从单向传播的寻呼机转移到双向寻呼的手持设备,并制定出了以无线电子邮件为核心的产品路径。1999年,第一款双向寻呼的移动设备黑莓850正式诞生,市场的热捧让黑莓当年的销售额暴增80%,达到8500万美元。

  但让黑莓真正名声大噪的,仍要归功于它在“9·11”事件中的出色表现。作为当时唯一及时传递了灾难现场信息的通信工具,黑莓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购买狂潮,黑莓成功打入众多企业和政府内部。2007年,黑莓用户达到1000万,成为加拿大最赚钱的公司。那一年,黑莓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股价狂飙到惊人的每股236美元的历史最高位。

  然而,在竞争激烈和变幻莫测的商海里,从来没有永远的赢家。2007年1月,苹果公司发布移动终端的传奇iPhone,正式展露了自己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野心。而面对苹果的来势汹汹,贝尔斯利完全不屑一顾。

  “iPhone是在给消费者出难题,想想看,你怎么在触屏上输入密码呢?比登天还难,因为你根本就看不见你输入的是什么。”彼时,贝尔斯利还在为自家的Qwerty键盘而洋洋得意。

  讽刺的是,近两年之后,面对势不可挡的触屏大浪潮,黑莓终于幡然醒悟,在2008年11月发布了首款触屏手机Storm。然而黑莓Storm,作为黑莓智能手机的转型之作,并没有像它名字一样在业界掀起狂风暴雨。据统计,Storm第一年销量达到100万部,但较之iPhone上市3个月就卖出100万部的卓越战绩,不免相形见绌。

  此后,该公司股价一路狂泻,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表现中时常慢人一步。2011年春天,糟糕的业绩让黑莓被迫全球裁员。雪上加霜的是,同年10月,黑莓基础设施发生故障,致使数百万黑莓用户连续3天遭遇断网故障。不久后,黑莓公司宣布将众人期盼的黑莓10推迟至2012年底发布,消费者开始对其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2012年,黑莓股价跌至15美元,部分投资者强烈要求更换公司领军人物。迫于压力,去年1月,被批评“无作为”的贝尔斯利和拉扎里迪斯黯然辞去了公司联合CEO的职位。同年3月,由于和新上任的CEO托斯顿·海因斯在战略意见上不合,贝尔斯利索性退出董事会。自今年年初抛售掉黑莓股份后,贝尔斯利基本上已和黑莓撇清了关系。如今,他的工作是为一些风投公司和创业公司提供商业咨询服务,空闲时还能打打冰球。

  目前,业界都在猜测谁会是“收养”黑莓的买主。看着黑莓一路衰退,“退隐”之后的贝尔斯利还会为他曾经心爱的“孩子”而焦心吗?“我从不流连于过去,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它特有的位置与时间点上。一切还在继续,我们必须接受所有接踵而来的境况。”贝尔斯利的这句话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解释他此刻对于黑莓的态度。

  文/黄燕仪 陈立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