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级机关基层选官

  2010/3/4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明奇 | 南京报道

  要完善省市级党政机关用人“调入”机制,让面向基层公开选调成为省市党政机关进人主渠道

  “不通过选调这个途径,我可能一生都难以跨入省委大院。”李绍海对《望东方周刊》如是说。到江苏省委办公厅工作已有一年, 但如今走在严整幽深的省委大院,李绍海仍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李绍海今年32岁,此前他是睢宁县政府办综合一科科长。睢宁县隶属徐州市,是苏北的经济洼地。由县级机关进入省级机关工作,这对李绍海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

  当李绍海的奢望成为现实时,江苏省公务员选调“新政”开始彰显出鲜明的现实意义。

  选出基层的佼佼者

  起始于2008年秋天的江苏省公务员选调“新政”,让李绍海感到振奋。

  这一年的10月,江苏省委组织部首推“省级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活动,这种方式明显有别于以往“调入”而被称为“新政”。

  “刚开始我也有些不敢相信,这样的选调自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听说。”时任睢宁县政府办综合一科科长的李绍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省委办公厅秘书一职的角逐。

  经过笔试和面试等多个环节的比拼,李绍海最终以总成绩第一名被江苏省委办公厅录用。

  李绍海毕业于邳州市运河师范,第一学历仅是中专,先是在乡村小学做了八年老师,继而通过全省公务员考录进入睢宁县政府机关。

  “没有真才实学他不可能走到现在。”江苏省委组织部公务员管理处处长梅仕城对本刊记者说,“公开选调就是要把基层的优秀者选拔出来,充实到省级机关。”

  与李绍海同一批选调到江苏省检察院宣传处工作的张燕华今年35岁,她曾是东台市富安镇镇长。张燕华最初在企业工作,后来通过考取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进而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

  还有来自连云港市的汤军,今年36岁的他曾是街道工委书记,有着与张燕华相似的工作经历,从企业员工一步步走到基层党政领导岗位。来自江苏省委组织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底的公开选调中,有86人从5000多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他们在基层都有着不菲的成绩。

  “选出来的个个都很优秀,历时一年多的考察,用人单位反馈来的意见很好。”梅仕城说。

  江苏省纪委干部室主任廖建明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这种方式选用的人我们非常满意,有一位同志刚干了一年,他所在的部门主任就打来报告希望尽快解决他的正科级待遇,分管领导已经签字同意。”

  “我们今年评选单位优秀,有六个是基层选来的,其中有两个只来了一年。”江苏省检察院干部处处长张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同志来了确实顶用,反响也比较好。”

  2009年9月初,江苏省组织部门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和酝酿,进一步推出省市联动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活动,从7000多人中选拔出286人充实到省市党政机关,曾一度出现300多人角逐一个职位的火爆局面。

  根除效能低下弊病

  “干部队伍建设是个大问题,怎么进人也是个大问题。”江苏省纪委干部室主任廖建明对本刊记者坦言。

  廖建明介绍,江苏省纪委原来的进人渠道有四个,一是从下级纪检机关中选人,二是到组织部门挑选选调生,三是军转干部,四是经推荐或借用,“进人的渠道总体上逐步规范,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是年龄偏大的占据了一定比重,另一方面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也占了一定比重,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哑铃状,中坚力量缺档。”廖建明表示,“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青年才俊稀缺。”

  廖建明举例,省纪委的派出机构和机关一样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有的派出机构地方总共五个人,一个书记三个副组长,都是50岁以上,没有年轻人,没有擅长搞文字的。

  “在机关里,文字工作是个基础工作,无论是在中央机关还是省级机关,指导工作的方式还是通过文件,没人搞文字工作就没有办法搞。”廖建明说。

  在廖建明看来,省委组织部开展从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可谓正中下怀,“如果组织部不出来组织这样的工作,省纪委很难从基层好中选优挑人,没有这样的机会接触这么大的选择范围挑选,挑中的人原单位也不一定会放。”

  “为什么要从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是因为省级机关整体干部素质和结构存在不足。”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赵永贤介绍,从总体上看,江苏省市两级党政机关干部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经历比较简单、素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机关创新的活力和工作效能的提高。

  “省级机关是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关键机关,还肩负着对下级工作的指导,如果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工作效率不高,将对整体工作带来不利。”赵永贤说,“为什么反复抓机关效能建设效果却不显著?为什么有时制定出来的政策得不到基层的拥护?就是因为机关整体干部素质存在不足。”

  赵永贤举例,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出台对乡镇“八大员”工龄的计算标准,漏掉了通讯报道员,他后来到省级机关工作后就询问当初制定政策的人,对方的回答是,“通讯报道员不是架电线杆子的吗?”

  “他不了解基层情况,制定出来的政策影响了一批人。”赵永贤说,如今有些机关干部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机关门,根本不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

  “以前调什么人,从哪儿调,都是用人单位说了算,更多的是一种‘照顾’,难免会暗箱操作。”梅仕城讲述,公务员管理处首次提出省级机关面向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的构想不仅希望为省级机关选贤任能,而且还希望“这项工作能够阳光操作”。

  2008年,在省委组织部一次工作务虚会上,公务员管理处的构想引起江苏省委副书记、省委组织部长王国生的关注。

  “散会后,王书记叫住我,嘱咐要把这项工作做好。”梅仕城说他随后向当时兼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省人事厅厅长赵永贤汇报,得到大力支持,此项工作随之拉开序幕。

  战略导向

  “防止公开选调不上的走直接‘调入’这条路,就要把‘人情调入’这条路堵上,让公开选调成为一种长效机制。”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说,“接下来就是要完善省市级党政机关用人‘调入’机制,让面向基层公开选调成为省市党政机关进人主渠道。”

  事实上,早在2009年10月,江苏省组织部门已向外界释放信息:“2010年起省市机关公务员将减少面向社会招考比例,从基层选调将制度化。”

  赵永贤将此举的意义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省市机关干部整体素质,再就是匡正干部选用之风。”

  此前,从策动“公推公选”到选派“大学生村官”,江苏省组织部门探索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

  “公推公选解决了干部‘上’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解决了人才‘下’的问题,省市机关从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解决了下得去又能上得来的问题。”梅仕城说,“这实际上形成了一条人才培养和干部选拔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上,人才得以顺畅流动。”

  梅仕城进一步解释,组织部门可以采取定向招录方式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基层公务员管理,成为基层公务员后可以通过“公开选调”的方式进入省市党政机关,然后可以通过“公推公选”成为厅级干部。

  “如此,让基层的人才有机会参与竞争,也是不让老实人吃亏的体现。”梅仕城说。

  江苏省市机关从基层公开选调公务员的方式引起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关注,其在相关汇报材料上批示:“江苏从基层选调公务员充实到省级机关很好,这给年轻干部树立了到基层去干实事的导向,有利于形成‘人才到基层去、干部从基层来’的科学培养链,有利于优化领导机关的干部来源,从干部结构上保证党政领导机关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翰将此举称为“从中可以看出省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指向”。

  “从实践来看,这项工作对干部触动之深,被群众反映之好,是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少有的。”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永贤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一如以往的改革一样,“公开选调”工作同样面临着一些困惑。

  梅仕城介绍,通过两次“公开选调”显示,苏南地区的基层公务员远不如苏北地区的“热情”,省级机关很难选调到苏南地区的基层优秀公务员,“收入差距是主要原因,苏南经济较发达,相对于南京及苏北公务员收入普遍较高。”

  “再一个就是被选调人员的家庭生活问题,诸如配偶的工作调动、子女的上学以及重新购房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梅仕城说,“这样的冲突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化解。”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