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率先退出经济刺激政策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中国,率先,退出,政策
  • 发布时间:2010-03-24 14:38
  短期的刺激政策也许必不可少,但是不能把这个看成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础。

  文︱周其仁

  走向2049的中国是由无数的问题组成的,往哪个方向去,解决哪个问题,肯定决定着不同的2049的中国。当下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世界各国在刺激政策上怎么退出,要不要退出,以及政策退出后企业资金该流向何处?

  率先复苏应率先退出

  总是有人问一个问题,现在是不是退出的恰当时期?我说,从中国的情况看,是应该退出。理由,我以前提出过两条:第一,中国的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已经保证了8%以上的经济增长,既然第一个复苏,当然有理由第一个退出。第二个理由,在中国的经济刺激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刺激政策的一些代价,主要是大量货币的发放,对市场物价的整个形势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还有一条理由,对于经济到底怎么发展,应该有一些更深层的看法。所谓刺激政策,就是政府在短期内,用负债、用扩大的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都是在需求这一侧采取的短期办法。根据经验来看,它也只有短期的效果。因为我们不能相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腾飞,都是靠多供应货币、靠政府多负债就可以获得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认为,根据目前的经济情况,中国应该非常主动地实行有步骤的、坚定的退出政策,让这个经济回到一个可靠的增长的基础上来。

  退出要和一些进入组合起来,因为大家担心,现在巨大的经济增长是靠政府下放的投入在支撑,一旦退出,这个速度还会保证吗?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向,不是说由于担心政府退出,经济速度就会下滑,所以政府要继续保持高强度的刺激,也就是说,高额的负债和过量的货币。我认为,正确的解决办法是让经济回到能够持续增长的可靠基础上来,最重要的是供给一方进行结构性的改革,所以退出和进入要组合。政府的负债、过量的货币供应要退出,坚决有步骤地退出,但是结构性的改革要进入,要加快。特别是由于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似乎形成了一个全球的舆论,市场出了问题,政府来救。现在看起来,政府的救也不会免费,美国、欧盟,更不要说日本,某种层面也包括中国。

  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政府这一侧的经济政策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像美国的财政赤字这么大,占GDP的10%以上。而当年欧洲国家在加入欧盟是有协定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是有控制的,但现在很多欧洲国家都很远地离开了这个原则。

  所以,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府使了很大的力量,人类的下一个危机可能就是财政性的危机,像最近土耳其发生的事件;还有我们在达沃斯开会,还听到有一些欧洲国家要发生类似的麻烦。我想这个经济发展问题,还是要回到根本的方面来。

  消费拉动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到底靠什么来支持经济增长?我想这个道理还是很简单的--就是要在供给这一侧,动员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刺激市场需求,从事有效的生产,这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短期的刺激政策也许必不可免,但是不能把这个看成是长期经济增长的一个基础,这中间的政策不能混淆。如果混淆,2049年的中国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面貌。中国过去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指出两条历史经验。1980年代的中国,当时有一个所谓的跃进,财政赤字是抬头的,货币也是超发的,但是1980年以后中国很快进行了改革,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这个改革是实质地改变了经济活动当中的基本关系,重新界定了普通人的财产权利,界定了普通人、地方、企业活动的自由空间,这激发了一部分供给的增加。所以1980年的财政、货币的不太正常被改革消化掉了。

  第二个例子,1997年,中国的经济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那一年为了对付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中国政府也采用了扩大开支,加大政府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财政变量、财政赤字、货币供应方面也出现了短时间的不正常、不健康情况。但是1997、1998年以后,中国除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启动了改革,特别是对庞大的占有大量资源的国有企业体系进行了改革,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改革,对政府垄断的大产业部门进行了适度的开放,特别是通过WTO的签订,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增加了全世界资本、信息、技术、人才和中国资源的组合。

  因此,1997年、1998年以后,中国短期的、不健康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就被这个改革的成果取代了。

  这次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规模可能超过以往,遇到的挑战也将超过以往,但是基本的道理相信是一样的。仅仅有短期超发货币、政府扩大赤字是不够的,因为借了钱将来要还的,政府用什么来还这些债务呢?如果不靠税收,靠多发票子,市场物价就会发生变化,物价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只能给企业、家庭、个人带来做决策的困难。

  因此,这绝不是长期发展的一个根本可靠的基础。可靠的办法还是要把短期政策和长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今天,这方面的任务不但很多,而且依然很艰巨。为此,我的看法,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年度的GDP增长,要着眼于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所以,我想当下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逐步缩小刺激政策,退出刺激政策,同时启动结构上的改革,让中国经济,面向2049的中国经济,有一个更可靠的发展基础。

  在中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影响之后,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定会结束,只不过是退出的方式、步骤和组合拳的问题。

  从身边事判断投资趋势

  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有问题,但由于货币流向、流速、流量的不断变化,给企业老总做投资决策造成了很大困难,有几点需要注意:

  对今年的经济形势,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首先今年的消费是掉不下去的,中国的消费并不弱,车、房卖得这么好,怎么能说消费弱?要是有好的对路的商品和服务,中国的消费还会更旺。

  同时,出口也会回暖,即便打点折扣搞点贸易保护主义,还大有生意可以做。我觉得不能批判高度依赖出口,该出口还得出口,因为出口生意的商业网络确实好用,交易费用也很低。国内做一单生意得喝多少酒?国际生意发传真就做到了。有这样的优势,你为什么不做?

  这一波冲击以后,国内仍然有巨大的产业转移机会。我现在到很多地方去,就看一条:高速公路上有没有车,在东部、在浙江有几次走得心里发毛,全是公务车,看见一个卡车我就鼓掌。你到西部去看看,到重庆、成都去看看,旺得很,寻找新的低成本地区这件事,就可以撑GDP增长好几个点。

  另外,城镇化也在加速。现在大城市都堵车,谁见过萧条还堵车的?所以上马城市基础设施、修地铁,不会出大错。因为萧条时候它都供不应求,等到经济稍微回暖就会变成瓶颈。所以我不主张随便批判投资过多,只要有回报就投吧,反正中国的现代化还会继续,还得在这个国土里投钢铁、放水泥、放石头,早着呢,不用发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