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时 打车App如何保有生命力?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打车App,腾讯,阿里
  • 发布时间:2014-03-25 14:14

  北京的哥张师傅开出租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听评书。最近半年,津津有味的评书声渐渐被打车App里一遍遍毫无情感的报单声所替代。“我想过一万种关于广播的死法,就是没有想到,原来广播是被打车软件给逼死的。”这条媒体人调侃的段子在微信上疯狂转载。

  的确,高额补贴开始后,越来越多的的哥加入到“抢单”的行列中,甚至有的哥开始抱怨“抢单难”。嘀嘀打车联合创始人李响虽然没有直接透露打车App的覆盖率,但他告诉《互联网周刊》记者,站在北京街头每三辆出租车中两辆都安装了手机支架。

  就在年轻人和的哥享受打车App人性化服务和高额奖励时,有打车需求的中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打车App而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连自己的母亲都无法在街边打到车,马云面临的尴尬可想而知。打车App一时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标榜着缓解“打车难”名义的打车App被冠以扰乱打车市场的“罪名”。上海交通部门更是出台早晚高峰禁用打车App的规定。

  在变化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故事早已成为传说。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的“一掷千金”,盘活了整个市场,也加速了打车App的寡头化。惊心动魄的“团购大战”耗时五年,打车App市场仅用一年时间就确立了两分天下的格局。

  在资本的不断推动下,我们不禁要问,打车App的商业模式何在?如果当初腾讯和阿里选择了其他两家公司,现在倒下的会不会是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烧钱大战终有落幕的一天,“重赏”之下出现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用户习惯的养成,整个打车市场存在的问题不会被泡沫所掩盖。

  大数据或成商业模式突破口

  “快的”打车首席运营官赵冬公开表示,第一轮补贴活动之后,全国日均订单量从60万激增至128万。“嘀嘀”在为期一个月第一轮补贴活动中,打车用户突破了4000万,全国日均订单为183万。毫无疑问,打车App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交易金额、交易单数最大的平台,沉积海量的数据等待被挖掘。

  “大数据”和“精准营销”无疑是去年最热的两大关键词。大数据可以很好地为用户划项,勾勒出用户的性别、年龄、喜好等,从而推送相关信息开展精准营销。

  在精准营销领域一直存在一个难题,大数据可以反映出用户的喜好,但需求往往在某一时间点产生,用户喜好和需求的关联度并不密切。打车App在数据的划项则更加精确,增加了时间维度。比如某用户在下班时间,从国贸打车去三里屯,抵达目的地后极有可能产生餐饮或者娱乐消费。如果说电商只能通过数据描绘用户需求,那么打车App则可以进一步得出用户何时有这样的需求。

  正是基于数据的丰富度,给打车App提供与其他行业合作的可能,进而催发出商业模式。李响向记者透露,他们的野心绝对不仅如此。“我们未来不仅希望只是打车软件,把自己做成小前端大平台,比如我们现在跟地图、去哪儿、携程的合作,只有要打车需求的合作都可以接进来。”嘀嘀打车接入腾讯的本地生活服务体系或许是不错的选择。

  除变现以外,大数据还能服务于政府,调控车辆配比以及改善路面状况。

  用户体验有待提升 产品差异化仍显不足

  自打车App上线之日起,不惜一切代价提高市场份额以获得VC更多的投资就成了打车App追逐的首要目标。打车App也不可避免的陷入工具类App的怪圈当中,用户量、活下去才是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打车App还处于圈地运动阶段,无暇顾及用户体验。以嘀嘀打车为例,2.0版本中推出了导航功能,司机抢单后,系统会提示司机使用导航功能,将司机快速导到乘客身边。有不少的哥向记者表示,地图定位、导航不准确,所以抢单后他们一定会给乘客打电话,一是告知抵达乘客所在地的时间,二是确定乘客位置。

  打车App在乘客和司机距离的测量上存在一定误差。李师傅指着手机屏幕上的示意图告诉记者,“从这到金融街,哪止这个数啊,三倍都不止。”对于司机师傅的疑问,记者从李响口中得到了答案。“我们所有行驶距离是直线距离,司机的概念里是行驶路面距离,远远比直线距离要长。”显然,如何将直线距离转换成最近的、有效的路面距离是摆在打车App面前的一大难题。当然,这也离不开地图和导航技术的不断完善。

  根据城市的不同,司机每天都会有几个订单能够获得补贴。返利的方式也五花八门,有的返现金至账户,也有返话费的,有当天就返利的,也有隔天返利的。以快的为例,根据时段的不同,奖励的金额也不尽相同。究竟是以抢单时间为准还是以支付时间为准,复杂的策略往往让司机师傅一头雾水。

  除了司机的抱怨,乘客对打车App也颇有怨言。高额补贴期间,的哥忙着抢单,挂着停运的标识在马路上飞驰而过,这让在路边招车的老年人不知所措。对于因为抢单而忽视路边乘客的情况,的哥直言,“算上补贴,有时候一趟顶两趟的钱,谁跟真金白银过不去啊。”未来打车App将会扩大受众范围,电话约车已经提上日程,让更多人享受便利服务。

  嘀嘀打车的顺风车功能可以在的哥收摊回家时,推送和司机居住方向相同的乘客,从而降低司机回家时的空驶率。在李响看来,导航以及顺风车这些差异还远远不够,“如果未来产品间没有差异,同质化的产品就会像今天一样烧钱。”

  市场需求决定发展前景

  “衣食住行”中的“行”大都为跨城市出行,以订机票、火车票为主。业内对于市民城市内的出行关注较少,“打车难”的怨言在一线城市不绝于耳。打车App让乘客足不出户预约出租车,不必在寒冬腊月的瑟瑟寒风中苦苦等待;司机空驶率从40%降至10%,高效分配了社会资源。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打车App发展势如破竹,难以阻挡。

  两大巨头的鼎力支持,让打车App被更多人所熟知。打车App用户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强打车需求的用户,他们经常路边打车或电话招车,活动结束后会成为打车App的黏性用户、活跃用户。第二类是可打车可不打车的用户,在高额补贴下他们愿意尝试,这群人是次活跃人群,当他们有打车需求的时,会使用打车App。第三类是以公交、地铁为出行工具的用户,因为高额补贴从公交地铁转战出租车,特别是二三线城市,高额补贴让用户几乎不用花钱就能打到车,比公交车出行还便宜,这类人群在活动后会自然消退。所以,前两类用户的留存率决定着打车App未来的活力。

  打车App和传统打车的关系如同电商和传统卖场,两者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电商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巨头和政府的介入加快打车App市场的成熟,共同摸索出有效出行的方式,让市民体验到真正的绿色出行。

  打车App现阶段的弊端并不意味着发展方向的错误,就像多年前,消费者在淘宝上购买鞋帽都提心吊胆,担心上当受骗,现在却会网购动辄万元的大型家用电器。当小众群体的发展远远超过主流,或许它就是未来的主流。

  本刊记者 马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