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tsi,互联网时代的燃灯古佛

  • 来源:互联网周刊
  • 关键字:Watsi,古佛,公益
  • 发布时间:2014-03-25 14:36

  病人姓名:Fedina

  年龄:14

  国籍:海地

  医疗合作伙伴:Haiti Cardiac Alliance

  症状描述:

  Fedina患有先天性左右心室穿孔,导致血液供氧不足,极易疲劳。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病情逐渐加重。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Fedina恐怕会面临生命危险。

  Fedina今年读八年级,学习成绩出色。她的父亲是一位农民,母亲是当地超市的一名售货员。如无意外,通过手术,Fedina的病情便可治愈,无需后续药物和医疗辅助。手术费用为1500美元。

  上面是一份简单的病例,简单的言语中透露出患者的虚弱与憔悴。而红色的进度条仿佛是生命的倒计时,压抑,沉重。生命在无可挽回地流逝。你会感觉,此刻拒绝将会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

  打开Watsi.org,映入眼帘的便是数份这样的病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业已中年的母亲,苦苦支撑整个家庭的父亲,还有可爱的孩子。尽管肤色各异,但他们有着同样的期待,期待着荧幕前的你我能够伸出援手。在人人大谈互联网思维的今天,在生活愈来愈浮躁的今天,这种场景显得有些突兀,但却又是那么真实,锥心入骨。甚至在敲下这些文字时,都不敢太过用力,怕喧扰的键盘声惊动了内心少有的那份宁静和真诚。我希望忠实地记录下Watsi,以及它所代表的互联网公益之路。

  Watsi缘起于Chase Adam的一段旅行经历。Watsi本是哥斯达黎加的一个小村子。Adam在当地的一辆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年轻女子站在过道里。她手里拿着一个红色文件夹,一侧贴着一个小男孩的照片,腹部缠着绷带,而另一侧则用文字记录着小男孩的病情。这个小男孩正是她的孩子。

  这样的场景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人头攒动的街头、地铁、过街天桥上,时不时会有类似装扮的人,或坐,或立,或跪,或卧,而我们也习惯性地视若无物,疾步走过。或者我们可以这样为自己开脱,说他们多数人是骗子,白天行乞,晚上数钞票,可能收入比我们还要高。或者是因为广播里一遍遍号召着我们“自觉抵制乞讨卖艺等行为,”不知不觉间我们被说服,于是开始犹豫退缩,生怕伸出的援手成了不劳而获者的帮凶。

  好在Chase Adam并没有如我们这般冷漠。他开始思考如何更快地帮助这些需要救治的人筹集资金。于是,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前期筹措,Watsi.org上线,成为一个公益众筹平台。它通过当地的医疗合作伙伴对患者进行筛选,救助对象主要来自于第三世界国家;为捐款人设立了极低的门槛,最低5美元便可;将捐助资金100%用于病人救治,机构运作经费全部通过融资获得;公示捐款和病人救治进度,以及合作医疗机构,确保运作的透明公开。

  不同以往大而空、煽动性的地震募捐,火灾募捐等,Watsi将个体的需求和困苦直观地展示出来,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捐助者在了解某个人的病情后,可进行一对一的捐助,并能够查看被捐助者的医疗进程。Watsi所代表的这种一对一的捐助除了更加透明、专款专用之外,更能建立捐助者与被捐助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你可以时时查看捐款进度,手术进展情况和成功与否。被捐助者的点滴动向都牵动着你的心。而不是像以往,出于真心或是迫于无奈,和很多其他人一样,我们甩出几张钞票,不再过问也无处过问捐出的钱是否真的用在了正道上。

  尽管前期准备已经比较充分了,上线后也获得了大量的捐助,然而团队的运作经费却是难题。于是Adam将Watsi加入Y Combinator,成为该初创公司孵化器的第一家非营利机构,并获得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在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Paul Graham的大力举荐之下,Watsi获得了第一笔120万美元的投资,投资人除去Paul Graham, Google早期投资人Ron Conway、InnoSpring等硅谷天使投资人和VC外,还包括腾讯。这120万美元的资金将全部用于网站的运营和维护,投资人并不会分得任何股权或其他形式的收益。Watsi的发展逐渐走上了正轨。

  他山之石,难以攻玉

  写到这,你可能会想,Watsi的运营模式也许能够拯救国内的公益慈善机构。然而,这一建议在国内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在中国,庞大如红十字会,已然发展成为有着一套严密政治体系的官僚机构,社会捐款下降依靠财政拨款补足给了它们目中无人的底气。在面对层出不穷的丑闻,在公信力受到质疑时,它们总是摆出一副爱搭不理的傲慢姿态,或是支支吾吾,敷衍了事。缺乏足够的法律监管和第三方独立审核也是这些慈善机构有恃无恐的重要因素。如此不思悔改的态度,红十字会与其他中国慈善组织接收捐款数额剧减也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也许是国人害怕自己的善意和善心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然后被人拿来肆意挥霍和炫耀。也许是看惯了总会领导配豪车、公益基金放贷、明星借公益敛财却鲜有人被问责,看惯了有人募款无人监管的窘境,于是人们变得麻木了,也不再信任所谓的公益团体。当信任不再,我们该拿什么为公益正名。

  Watsi会定时更新捐款进度,病人的救助情况,以及公司财务信息,并放在Google Docs公示,任何人皆可随时查看。与Watsi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尽管有了网络平台,国内的一些公益机构却仍旧是遮遮掩掩,为捐款去向的查询设置重重障碍,要么仅供捐款人查询,要么是公布的报告只覆盖大项目,缺乏明晰介绍,让人不禁心生疑虑。由此可见,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而坏的制度,则把好人也逼成了麻木不仁。

  不过,支付方式上的差异(仅支持美国信用卡和PayPal)导致Watsi注定与多数国人无缘。但让人宽慰的是,Watsi将与腾讯牵手,在中国上线捐款平台。此外,Watsi已经和爱德基金会达成合作。目前腾讯公益已经开辟了捐款通道,最低捐助金额设为50元。但相比Watsi主站,或许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腾讯捐助通道的筹款进度缓慢,而且捐助者所能够查询的项目屈指有限,也不够直观。相信随着Watsi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的深入,捐助流程和信息透明度将会改善,而国人行善的信心或许也会逐渐恢复。

  和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形成的强劲势头相比,它在公益领域的进展则缓慢得多,颇显冷清。国外新兴的互联网公益平台,除了众筹性的Watsi,还有利用明星号召力进行宣传的Prizeo。但难以忽略的是,在层出不穷的各类互联网初创公司中,鲜有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互联网公益之路依然漫长,但就像毛姆所说的那样:

  在这冷漠的世界上,无法躲避的邪恶始终包围着我们,从摇篮直到坟墓。对此,善虽然算不上一种挑战或一种回应,但却是我们自身独立性的一种证明。它是幽默感对命运悲剧性和荒诞性所做的反驳。

  宇宙坏死,良知不灭。

  本刊记者 郝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