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的“第八届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中,多位私募大佬、业界专家、政府官员齐聚一堂,就互联网金融大潮对行业影响,IPO重启后的投资机会,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等问题展开深入了探讨。
其中“私募牌照”的话题引发了最多的关注。这也是今年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获得“牌照”后,私募业界在公开场合对这一话题所进行的最集中探讨。参会的多位私募大佬更倾向于认为私募牌照是一把“双刃剑”。
正面的意义更大
创东方合伙人金昂生表示:“这个事情(指私募牌照)总体来讲还是正面的意义更大,第一、它给普通投资者今后一个参考体系,凡是有能力达到标准的机构,最优秀的机构还是会在获得资格的群体里;第二是提高了行业的门槛,这是对于整个普通投资者以及从业投资机构的自律、专业性提高方面都是正面的效果。”
创新投副总裁汤大杰表示,第一,以前私募是游击队,发了牌照以后,起码从法律上或者理论上对私募从监管层开始关注了;第二,以前私募机构不能自己募集资金,得找信托、银行,钱拿到手的时候,成本就花了一大笔出去,现在拿了牌照就可以自己发产品;第三,私募以前是发改委管的,现在变成证监会管,相对于发改委来讲,证监会更市场化一点,这对行业的自律和发展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接下来我们肯定会积极申请。
前海复星瑞哲资产总裁杨伟强表示,监管这个事更多是以备案为主的监管,一定是件好事,是大好事,金融机构往后面发展,会有很多做金融产品的。“以前我们做金融产品老是找做通道的,他们经常拿走你2、3个点,给到私募名分之后,很多金融产品和牌照的发行权、自主权就会慢慢给到大家。”杨伟强表示。
天马资产董事长康晓阳则表示没想到会开放的这么快。
“听说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马上就出来了。但我也有点担心,以前的金融机构是券商1200家,公募100家,私募一下变成2000家、5000家,监管得过来吗?”康晓阳如是说。
重监管还是重自律?
对于“私募牌照”的现实意义,也有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提出了究竟是应该重监管还是重自律的讨论。
“据说金融办通过工商查询深圳的投资机构大概有8000多家,这里面相当比例是股权、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这么算下来,全国可能多达数万家,这个监管怎么监管?“我原来是律师,我理解这个监管应该重在自律,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而不是对股权投资机构具体经营行为合法性或者限制性过多的行政干预。” 东方富海合伙人宋萍萍表示。
高特佳联席牵头合伙人黄青表示,对于PE、VC行业,已经运作了十几年,这么长时间的运作,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这些机构还是在蒸蒸日上的发展,说明这些机构在以前没有监管之前,我们也是在规范健康的成长和运作,金融行业一定需要自己的诚信,自己规范健康的运作,而不在于政府给不给监管,拿不拿牌照,即使拿了牌照,运行的业绩不好,三天两头出事情,没有给投资人很好的回报,我想这个牌照或者监管是虚的。
基石创投合伙人王启文表示:“首先对第一批公布所谓的名单,社会上没必要过分的解读,这中间可能有行政诱导的状况,行业还是要完全由市场化的方式去发展,基金管理人的登记和管理基金的备案在工商注册登记环节已经有了,现在把这个作为行业协会再做一遍,我不知道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效果,更谈不上第一批拿到牌照,我觉得这不存在牌照的问题,因为不存在审批的问题;另外,这中间衍射的行政手段,比如4月30号之前不去登记或者备案就不能开展私募股权投资的业务,我觉得这就是国务院简政放权,通过政府把一些权限放给行业协会进一步行政化,这个导向我觉得是不好的导向。”
风格仍要追求多元化
私募基金获发牌照后,纳入一定范围的统一监管,会不会引发像公募基金那样的同质化问题?这也是目前业界所担忧的。
惠正投资董事长江作良也认为,私募毕竟发展那么大之后,可能要纳入监管,这个也是必然的。“但做私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私募有些想做的很大,有些不一定想做很大,本身是多元化,包括投资风格也多元化,政府对这块监管有没有必要,还是要鼓励差异发展,有时候会不会有些矛盾,怎么协调,私募和公募可能不一样,没必要都一样的风格。”
达晨创投总裁肖冰表示,私募有人监管以后,可以正式备案,这个牌照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我们肯定会申报,已经在报材料的过程中,但这个事情不要看的那么重,它并不是审批,只是备案,主管机构并没有说拿到牌照的管理人就是好的管理人。“对我们自身来说,还是把自身的能力提高,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本刊记者 王柄根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