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为环境保护服务

  • 来源:计算机世界
  • 关键字:大数据,环境保护
  • 发布时间:2014-04-17 08:55

  2014年以来,我国各地连续遭遇雾霾侵袭,大气污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严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2月,我国京津冀及周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生大面积灰霾污染,最大影响范围约为181万平方公里,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黑龙江、吉林等十几个省市,呈现出污染范围大、污染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累积速度快等特点。报告还指出,京津冀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整个2月份,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超标天数比例高达68.5%,大气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由于大气本身的流动性,雾霾天气具有跨区域污染的特点。”曾参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相关中间件平台建设的东方通高级咨询顾问认为,新形势下,一个区域“单兵作战”的方式,难以有效掌握空气污染状况,需要建立多个区域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通过跨区域的污染信息数据共享交换,为后续的污染预警、应急等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且,造成雾霾天气的污染源是多样性的,涉及燃煤排放物、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渣运车等方方面面,也需要多个区域、部门联合治理。

  该咨询顾问进一步指出,大气污染防治还要与水资源保护、土壤污染治理等其他工作联动运作,实现对各类污染物、地理、人口、企业等环保相关数据的集中管控,以“大数据”为手段持续完善环保工作体系。

  现代信息社会,环保工作已经离不开各类信息技术的支持,这其中,中间件在环保信息数据共享和业务系统协同运行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例如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监测数据平台中,东方通部署了几十套消息中间件TongLINK/Q,可同时为纵向和横向的“信息流”搭建基础数据传输网络:纵向方面,通过部署在部级、省级等各级单位上的中间件产品,实现各类监控数据的“上传下达”;横向方面,基于TongLINK/Q构建的数据传输通道,连接了环境监测信息空间表征分系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警分系统、酸雨监测分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未来还可以把新建的业务系统快速集成到统一的数据平台上,通过各系统间数据的共享交换,提高各类数据资源对环保工作的实际利用价值。

  “作为专业中间件厂商,东方通在环保信息化建设上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出了环保协同感知系统解决方案,满足新时期环保工作对信息系统的高标准要求。”东方通相关负责人指出,环保协同感知系统以大气、河流、湖泊等管理对象为核心,搭建出环保物联数字神经可视化平台,将环保涉及的所有组织机构、应用系统、传感设备及其实时监测数据集中到统一平台上,并根据业务需求整合物联网感知信息、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等数据,可以分别为领导决策、相关部门业务协同、社会公众等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生活和民族未来,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两会”期间发布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我国将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防联控”已成为新时期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词,“大数据”理念及相关技术将会在环保领域获得更多的用武之地。而东方通凭借在数据资源共享交换方面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将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专业支持。

  本报记者 陈巍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