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硬件时代 IBM全力扩张主机开放生态系统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IBM,x86服务器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17 09:21
最近几个月,IBM硬件生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唏嘘。
迫于Power生意连续8个季度下滑的压力,IBM宣布组建OpenPower联盟开放Power架构,紧接着以23亿美元卖掉了x86服务器,坊间有传言说IBM还要卖掉网络以及芯片制造业务。几乎是一副放弃硬件生意的架势。这种背景下,主机如何独善其身?
对此,IBM董事长罗睿兰在长达154页的2013年年度报告中有着明确说法,“我们正在转型IBM硬件业务,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机遇”,而其中所提到的第一条便是“继续主机业务的现代化,以适应新的工作负载和云计算,并在Linux上运行。”
实际上,IBM对硬件业务的调整方向非常明确,那就是剥离低利润板块,集中资源投入到与云、大数据、社交三大战略紧耦合、可支撑多重创新价值空间的领域。而主机,无疑是其中的战略要地。
数据时代的启蒙风暴
1964年,第一列地下火车在伦敦成功运行,甲壳虫乐队打破了当时的电视收视纪录,IBM推出了System/360。
难以想象的是,从那一年开始的许多年中,IBM主机居然和地铁、摇滚乐等一起成为了世界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纵观整个人类IT发展史,这一点大概只有今天的苹果才能媲美。鲜有人知道,从诞生起,IBM主机就充满了时尚感——它居然有五种标准颜色,除标准黑色外,热烈的红色、奔放的黄色、沉静的蓝色还有迷人的橘黄色,倾倒众生。
IBM主机的出现,永远改变了IT行业。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方式,创造了一个全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兼容的时代,标志着新兴的IT领域崛起以及人们对复杂系统理解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IBM主机把人类社会推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数据时代。
在1964年System/360出现之前,计算机制造商为特定用户制造特定的计算机,用户每次升级至更大的系统之前,必须重新编写应用程序。如果没有扩展修改,那他们现有的外围设备如打印机、磁带机、磁盘存储器等在新系统上都不能工作。从System/360开始,用户第一次能在不必对软件和外围设备进行完全重新投资的情况下进行扩展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开始了。
对于IBM来说,这是一场50亿美元的豪赌;对于整个信息产业来说,这是一场启蒙式风暴。
S/360 用一个严格兼容的产品家族替代了五个IBM计算机产品线该产品家族采用新的架构,是目前仍在每台计算机中使用的八位字节的先驱者。其中最伟大的创新是,System/360涵盖54种不同的外围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多种类型的磁存储设备、显示设备、通信设备、读卡器和打孔卡、打印机以及光字符阅读器。
5年内,IBM共售出了32300台360主机系统。到1966年底,IBM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纯利润高达10亿美元,确立了自己在全球计算机市场的统治地位。而一大批围绕IBM主机制造和提供即插即兼容型外围产品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其中包括1967年推出磁带驱动器的Telex和1968年推出磁盘存储器的Memorex等。可以说,就是IBM大型主机开启了现代信息科技产业,这一产业在20年后因为IBM PC引发个人电脑时代而获得了第二次升华。
被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产业,System/360的影响涉及全球。最著名的案例,是第一次人类登月行动中System/360 75型号在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NASA 载人航天器中心处理来自24万英里之外的首次登月数据。NASA完成“阿波罗 11号”任务。
无论用在任何地方,主机都引发了蓬勃的创新浪潮。它使银行能够实时地在线完成交易;虚拟内存技术VM奠定了今天的虚拟化技术基础;SAP基于System/360开发了革命性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就是今天盛行的ERP系统。
主机也改变了IBM。在IBM内部,System/360项目引发了技术和业务创新、内部冲突和数千名 IBM 员工自我反思的特殊阶段,一方面培养了“IBM 无所不能”的创新技术追求文化,另一方面让IBM开始拥有了自我颠覆的基因。
花无百日红。在80年代后期,随着RISC小型机的崛起主机遭遇困境,IBM虽然在1990年推出了System/390,且对主机进行了结构改造,以便降低价格、增加易用性,但是窘境日益严重,主机开始被嘲笑为行将消亡的恐龙。“我预测,最后一台主机将于1996年3月15日退出历史舞台”,《Inforworld》资深编辑史蒂文?阿桑皮在1991年3月写道。他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尤其在1992年和1993年,产品堆满库房,无人问津。
真是应了一句中国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做了近30年全球IT产业的引擎,主机是该走过巅峰期了,但它真的会消亡吗?
创新永不停顿
IBM一直坚信,严谨的、富有安全性的工业强度计算能力需求始终存在。这条信念,支撑整个主机团队从未停止创新步伐,即便是在最困难的1993年也是如此。
应该说,郭士纳帮助IBM发现的大型数据中心市场,是改变主机命运的关键点。从1993年开始,每年交付的主机计算容量同比增长超过30%。1995年,IBM将CMOS处理器引入主机环境,为现代主机技术奠定了路径图。
新一波革命性的变化出现在1999年。这一年,第一个使用IBM创新的铜芯片技术的System/390第6代服务器诞生。今天,IBM仅仅通过出售铜芯片专利,每年的获利就非常可观。主机的技术创新是整个2000~2010年代IBM整体竞争力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另外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是IBM把新型的开源操作系统Linux引入老前辈主机,第一次将开放源代码计算的灵活性与工业级的计算能力相结合了。谁能料到,今天Linux几乎成为了主机没有被市场抛弃的上帝之手?有许多人感慨,IBM的主机团队是全球“经典与流行完美结合”的典范。
2011年12月,新一代主机z Enterprise 196将增加Windows系统。业界专家认为,这将跨越许多数据中心的大系统分界线主机开始,使得主机向重新统治数据中心迈出了关键步伐。几乎同一时间,IBM放出风来,说正在寻求途径将移动和社交功能添加到主机平台上。分析和移动彼时已经风生水起,不能不说,古老的主机对每个时代的变化都保持着高度警觉。
永不停顿的创新,正是主机能够跑赢50年峥嵘岁月的秘诀。
云时代的扩张意图
大型数据中心的兴起以及永不停顿的创新、拥抱Linux的开放思维,使主机没有成为最后的恐龙。然而,呼啸而来的云计算再次让主机陷入了死亡论的阴影。
“互联网本身的趋势是终端化、分布式、去中心化、水平多层次链接,垂直关系弱化。IBM死死咬住Z大机,加强中心化,集中化,加强垂直关系。说白了IBM过去的辉煌是为大企业服务,以金融电信等以信息业务为主业的行业为目标,以大中型计算机为核心技术手段,和现在离的蛮远了。”对于IBM大型主机,这是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
那么,主机与今天,到底有多远?
观察一下主机近几年的变化,马上就能发现关键词:着力于提升主机对于商业分析和云计算架构的支撑能力。例如2013年7月推出的zEnterprise BC12,关键词就是分析、云和移动计算。去年冬天,IBM还推出了主机平台的新业务分析和云软件解决方案,以便zEnterprise的客户充分利用新的工作负载。
在IDC全球服务器市场报告中,连续8个季度以来主机表现令市场惊艳。IDC认为,主机的大幅增长与其自身的技术创新、用户越来越迫切的数据整合相关。埃森哲发布2014技术愿景报告,谈企业端六大技术趋势。其中第四点趋势是“硬件回归,治理超大规模”。埃森哲说,过去10年被软件压制的硬件随着“超大规模”系统的崛起而再度爆发,为了支撑超大规模系统,企业对更大、更快、成本更低、伸缩性更强的数据中心的需求也在暴涨。对主机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鼓励。未来如何难以预料,至少目前看来,云计算和大数据给了主机更多的存在理由——凭借高性能、高IO吞吐和高稳定性,主机依然是新互联网时代密集型交易系统的优选平台。
最新消息是,IBM推出了针对主机的移动解决方案,并且在全球内已经有数家顶级银行采纳了该方案。
与时俱进的主机,正在全力以开放姿态拥抱SMAC时代。例如在罗睿兰给投资者提供的2013年度报告中,专门强调IBM将全力支持在主机上跑Linux系统。3月份宣布全球首个System z云和Linux卓越中心在北京成立。
有一些数字,能够说明IBM对于主机彻底拥抱Linux的信心:IDC报告显示,Linux服务器需求持续受到云基础设施部署的推动而保持增长态势;目前已有3000多个面向Linux on System z的应用,仅2013年上半年就新增或更新了超过180个;System z全球客户100强中有81%的客户都在大型机上运行Linux系统。
选择在北京成立这个Linux中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市场目前依然以硬件为中心,转型云计算的步伐慢于全球,是传统主机的主力市场之一;另一方面是IBM非常看重中国的人才市场,着眼于培养“90后主机fans”,为长期战略做准备。
IBM有决心,市场选择却不会因谁的意志而转移。过去十几年,主机一直在支持Linux,IBM也着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时至今日依然是小圈子,一个卓越中心的成立又能改变多少呢?
时势不同,IBM心态不同,也许结果还真是会不同。过去十几年中,IBM对Linux并不是全情投入,Z/OS一直被塑造为更正统的主机操作系统,Linux似乎更多处于补充和辅助角色。昔日锐利的Unix江河日下一泻千里的局面,一定震动了IBM高层,使他们终于意识到了继续抱残守缺执著在Z/OS上独自跳舞的恶果,并做出了在主机平台上“扶正”Linux的决定。相对于Z/OS的专有性,显然开放的Linux更让主机用户有安全感。这应该是高调成立System z 云和Linux卓越中心的深层原因,也是IBM再度放手一搏、全力扩张基于Linux的主机开放生态系统的出发点。
一切都在云化的今天,主机在未来是否会遭遇小型机在过去两年所经历的惊心动魄?在互联网思维日嚣尘上的年代,主机的未来是否依然坚挺?当记者对未来主机的发展表示不确定时,IBM系统与科技部服务器解决方案总经理侯淼如是说:“更灵活的汽车出现时,人们可能认为火车会被淘汰。但是,从蒸汽机车、电气机车到高铁,火车依然可以高速发展。这是出于经济效益的选择。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游客不多时,汽车的成本更低;但如果两点之间的运输需求非常大的时候,火车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样,在数据量较小时,客户会选用分布式的x86服务器,而数据量达到一个程度,客户就会考虑集中化,主机的平台优势又会显现出来。”
应该说,从一开始主机就是在一种自我颠覆式的文化中诞生的,这也逐渐演变为IBM的基因。已经步入三十年河西的主机,能否持续与时俱进自我颠覆,在云时代上演王者归来的一幕呢?
本报记者 张群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