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藏传佛教寺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基层组织,在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对寺院的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社会资源的整合、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而且关系到藏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该文在总结西藏藏传佛教现代寺院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下寺院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西藏现代寺院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化的理念包括现代管理理念也随之影响寺院,现代寺院已不仅仅是修持、弘法的场所,也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对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今天,如何加强现代寺院管理,既是寺院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发展对寺院管理的必然要求。

  藏传佛教的发展概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随后由印度逐渐传播到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性宗教。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我国,逐渐嬗变为中国佛教,形成许多派别。传入青藏高原的中国佛教被称之为“喇嘛教”。随着喇嘛教在青藏高原地区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具有了族际性、地域性特点的中国佛教,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式的藏传佛教。

  现代寺院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般来说,寺院管理即根据佛教的基本精神,运用佛教的基本组织机构--寺院的各种资源,围绕弘扬佛法这一根本目标,所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工作。

  而现代寺院管理,笔者认为,除传统寺院管理的目标和手段外,主要是对僧人进行现代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或新文化理念加强对传统寺院的运作,更加注重管理中人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所要探讨的现代寺院管理主要是指由寺院管理者对寺院内部的管理,是寺院自身各种管理工作的总称。它不包括政府根据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对寺院活动的宏观管理和规范,也不包括佛教协会根据佛教教义和传统以及整个佛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寺院所进行的指导和引导。

  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藏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历路简要回顾

  自新中国成立后,对藏传佛教及其寺院,我国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与要求采取了不尽相同的管理办法。鉴于西藏的特殊性,从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以前,中央采取不加干涉、信教自由的方针,采取耐心等待的态度,“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反复协商,进行教育,争取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革”。在民主改革时期,实行了完全改造政策,基本是取缔和限制。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错误的对寺院进行封杀、摧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实行了依法管理。进入二十一世纪,藏传佛教寺院更加趋向于民主化、人本化的社会化管理,使得寺院管理更加合理化、规范化。

  现代寺院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社会层面来看,寺院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从目前来看,寺院现代化管理使得藏传佛教寺院在管理、活动等方面呈现现代化、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等一系列特征,更加民主化、人本化的社会化管理已是西藏寺院发展的基本态势。尽管西藏现代寺院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趋向现代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从管理理念还是比较滞后。西藏寺院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还是停滞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上,没有从深层次上去认识现代管理理念。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应不仅仅将管理当作一种手段,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服务。只有具备现代化的这种管理理念,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宗教活动的社会空间,弘扬藏传佛教,服务社会。

  寺院坚持以人为本,但不重视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在现代西藏寺院中,能够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僧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但在专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现代西藏寺院基本都设有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民管会),制定新的规章制度,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管理寺院的内部事务。民管会作为寺院的管理机构,应该培养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而这些管理者可以从僧才中选拔,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地对现代寺院进行管理。

  寺院世俗活动的增多,使其神圣性逐渐消失。众所周知,西藏是一个以发展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旅游业在西藏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要为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寺院所具有的独特性,使之成为旅游的重要场所,也是寺院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这就必然使寺院面临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关系。藏传佛教寺院之所以在藏区有如此庞大的信众,是由于藏传佛教寺院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被人们所认同。从神圣与世俗的二元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寺院和僧人的宗教“神圣性”越高,其经济实力往往也越强,“神圣性经济”的实力越强,其“世俗性经济”往往也发展得越好,对寺院反馈也越多。寺院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程度与经济的富裕与贫困程度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作为社会特殊组织,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化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在这种特殊环境和特殊时期,除政府在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上对藏传佛教寺院管理进行管理和监控外,更应该给予寺院自主权,加强寺院管理的自身建设。本文主要从社会层面、人本主义理念、寺院管理自身建设、神圣与世俗几个方面来阐释如何逐步将寺院、僧尼纳入当地公共管理和社会化服务范围。建立寺院管理的长效机制。

  建立西藏现代寺院管理的具体对策

  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来看,西藏藏传佛教寺院作为非营利性的佛教组织,它们已能利用自己的经济、社会、精神关怀等资源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寺院现代化管理使得藏传佛教寺院在管理、活动等方面呈现现代化、组织化、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等一系列特征。这不仅使寺院和僧人的管理和生活更加规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扩大宗教活动的社会空间。这既能弘扬藏传佛教、服务社会,还能表达和实践藏传佛教信仰,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也有助于第三部门发挥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

  人本主义理念。藏传佛教僧人作为社会特殊群体,他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和传播者,更是社会中的“人”。人本主义思想阐发了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发展人的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所以,作为西藏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中最重要的僧人,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将他们纳入藏传佛教寺院现代化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和谐、美丽的西藏现代新寺院。

  寺院管理自身建设。从寺院管理自身角度来看,建立健全藏传佛教寺院民主管理长效机制,使寺院实现科学化、民主化管理,增强民管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根据民管会的工作需要,设置机构,逐步形成层级分明、职责明确的寺院民主管理机制,实现传统制度和现代管理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和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大胆参与市场经营,大力发展自养产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寺养寺”新路子。

  神圣与世俗。对于大多数信徒,宗教的神圣性总会体现在他们的世俗生活中,而且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藏族商人们自豪的说,他们做生意不只是为了赚钱,他们希望能够有足够的钱可以去放生、去布施供养、去朝圣,积累功德、播撒善种,自然会有善果。在西藏,藏传佛教的这种神圣性,不仅有利于藏传佛教寺院建设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有利于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如何处理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总之,新的时代背景下,西藏寺院要实现规范、现代化管理,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宏伟目标,都必须善于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全体僧人的共同努力。寺院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僧人们的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潜力,充分实现僧人们的自身价值,才能实现寺院的目标,推动寺院的长足发展。

  靳建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