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肯定律”在中国并非失灵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下降,但就业似乎保持了稳定,著名的“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了吗?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脱节?

  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两大重要规律。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奥肯定律”则描述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奥肯通过研究发现: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潜在GDP增长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简言之,“奥肯定律”论述的是失业率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失业率变动与潜在GDP增长率减实际GDP增长率这个差额的数量关系。

  一般而言,潜在增长率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那么一国失业率的变动更多就与实际GDP密切相关了。但结合中国90年代以来的数据,会发现中国的失业率与实际GDP之间并不存在负相关,“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了?1990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从1990年的3.8%到2007年的13.0%,失业率反而出现上涨之势,由1990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4.0%。

  对于这一“失灵”之前有过很多解释,主要的原因:其一,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结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高并不代表经济增速加快能带来就业增加;其二,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快,城镇居民失业率上升是由于城镇人口膨胀较快;其三,由于这个时期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的企业效率提高,所需的就业人员减少较快。这些原因都揭示出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可以说是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被低估,而不是“奥肯定律”的失灵。

  2007年至2009年,由于经济的起伏性较大,失业率的波动相对明显。2009年之后,中国的实际GDP增速明显回落,但是城镇居民的失业率就没有任何变化,再次呈现出与奥肯定律所描述的负相关关系相违背。2010年中国的实际GDP增速为10.4%,到2013年,中国的GDP增速降为7.7%,但城镇居民的失业率都保持在4.1%,没有出现任何变化,呈现出刚性。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经济增速下行的过程中失业率呈现刚性?难道是这轮危机之后潜在增长率出现了逆转?

  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潜在增长率出现了变化,二元经济结构没有被完全打破,导致统计方面会存在偏差,这两个方面的叠加让我们误以为存在“奥肯定律”的失灵。

  从新增就业人口来看,中国在1980年的新增出生人口为1797万人,到1987年达到高峰值2549万人,随后每年递减,到1998年,新增出生人口再次跌破2000万人关口,只有1951万人,到2004年只有1597万人,之后偏于稳定。假若以15岁就作为劳动人口来统计,由于新生儿产生的就业人口在2003年就开始减少,但由于城市化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的缓慢,直到2012年末,才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出现了拐点。影响就业的经济因素出现逆转,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移。尽管经济增速出现回落,但失业会由于新增劳动力的减少而得到部分缓解。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很多农村转移至城市的劳动力,并没有成为城市的居民。当经济增速下行的时候,这些雇佣的劳动力一旦被解雇,并没有被纳入城镇登记的失业人口。因此,即便这部分劳动力出现失业,也不会反映在城镇居民失业率之中。

  同时,在经济向好的时候,由于劳动力的紧张,很多劳动力就出现身兼数职,产生隐性就业,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这些身兼数职的劳动力受到部分解雇,但不会反映在城镇失业率之中。

  由于影响就业的经济因素在变化,因此我们认为中国能承受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影响因素中也有由于隐性就业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返乡所产生的失业。一旦这方面到某一临界点,经济增速的小幅度下降都可能引致失业率的快速攀升。

  潘向东/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