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与改革的妥协

  •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 关键字:改革,信用,房地产
  • 发布时间:2014-06-03 08:43

  回顾2008年之后的政府政策路径,我们发现,政府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于信用的使用。甚至在2013年,也出现了上半年大规模释放信用刺激基建投资增速提升的情况。

  2014年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房地产可能引发的大幅下滑;一个是信用风险扩散的潜在趋势。

  经历了2013年的信用高峰之后,货币供应开始出现下行。银行负债端成本的提升和风险偏好的变化,提升了住房按揭贷款的成本,同时在信贷的量上也是尽量放慢。此外,对于开发商的信贷供给,银行也开始慎之又慎。这样,开发商一方面期望加速去化库存而提高供给以完成周转;另一方面购房者又因为融资成本的提高而选择等待。特别是在形成房价变化的预期之后,刚需的等待和观望就更加蔓延开来。2014年以来,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大幅负增长,同时销售面积也出现了负增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降价去库存的迹象,而这种迹象正在扩展。

  除此之外,2014年也是大量信托产品集中到期的年份,规模达到5.3万亿元。而一些信用风险事件却相继发生,包括超日债违约、兴润置业倒闭,以及光耀地产重组等。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债发行方存在偿还能力的疑问。不过总体来看,全社会杠杆率还没有达到危险的境地。

  系统性风险显然在威胁着经济的“底线”。那么底线到底是什么?当前中上游的产能过剩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相对来说下游是相对均衡的,这从CPI和PPI走势的差异上可以看出。目前来看,最可行的调整路径是在上游维持现金成本,从而维持就业不发生大的问题的情况下,令上游通过折旧的方式进行产能的缓慢去化。

  这条路径正是“底线思维”下的可行调整模式。回顾2008年之后的经济走势,在2009年大规模释放信用之后,2010年经济见顶,随后两年经济处于下行期。201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就在当年上半年,信用再一次大规模释放,基建增速也随之明显提升。从本质上来讲,经济本身就是一个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托底的格局。而在进行刺激的同时,信用的释放也对房地产部门形成了外溢的效应,从而在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又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两轮高峰。

  到目前为止,经济受到系统性风险影响的可能已经存在。政策托底必要性已经存在,然而在释放信用层面,存在一些障碍。这些障碍近期也在逐步解决。首先,通胀在短暂的反弹之后可能就会下行,甚至已经出现了通缩的预期。其次,信用投放的渠道方面,非标业务已经几乎没有可以使用的空间。但是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已经扩展到10个省市,同时国开行本身也是一个执行信用释放的可行实体。最后,在外资流动的担忧方面,目前随着汇率的调控和国内利率的下行,外汇占款的增速已经明显放缓。那么货币放松导致资金大量外流的压力也已经提前释放。基于政府对于刺激的谨慎态度,我们认为,在经济增速滑落和通胀下行确切证实之后,政府会利用上述手段进行信用投放,其间不排除采用货币放松的手段。

  在刺激之后,经济可能会在四季度出现季调环比的好转,而由于2013年同期的低基数,四季度可能会出现同比数据的反弹。但是这种反弹是不可持续的。由于下游行业目前的供需相对平衡,在刺激之下下游的需求推升比较容易引发通胀。这会导致需求的回落,从而产生强于以往的挤出效应。同时,房地产的长期刚需确实是下行的,这意味着,信用放松的外溢效应将会进一步小于2013年。总的来说,刺激对于经济只能起到托底的作用,在比较短期的反弹之后迅速向滞胀转化。

  在市场配置方面,近期已经开始预演刺激预期下的配置逻辑。在信用释放的背景下,刺激引发的先周期包括房地产、汽车、家电等行业表现不错。同时在信用释放和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创业板也可能会有反弹。我们认为,当前的反弹可能并不具有持续性。而在政策确认之后,先周期和创业板才会真正起航。

  长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