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银基金乱局

  打击基金圈的不只有“老鼠仓”,近日,纽银西部基金、长安基金相继遭股东抛售股权,令基金业祸不单行。规模利润双挫、高层内斗、子公司与专户发展无力,熊市中煎熬的小基金公司,正在经历又一轮寒冬。

  5月26日,纽银梅隆集团转让其持有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49%的股权,纽银西部基金或将不复存在。此前,上任仅一年零两个月的陈喆,辞去纽银西部基金总经理职务。

  曾经朝着纽银基金这块金字招牌和外方股东纽约梅隆集团而去的陈喆,如今面临股东方撤离,只得黯然离场。

  虎头蛇尾的团队筹备

  这家成立于2010年7月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近四年的“中国化”之路走得颇为坎坷。

  西部证券财报显示,纽银西部基金注册资本3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纽银西部基金总资产1.64亿元,净资产1.57亿元,连续三年的亏损已经烧掉股东超过1亿元。

  由此,其两大股东不得不在2013年4月向其增资1亿元。早在2012年,大股东西部证券就向其增资5811.17万元。

  不过,连续的增资似乎并未将其从人事震荡中解脱出来。自纽银西部基金成立以来,一直没有搭建起稳固的投资团队。

  “当年纽银西部基金成立时,号称从华尔街挖过来大量年轻人成立精英团队,结果不到半年人几乎都走光了。”一位熟悉纽银西部基金的业内人士表示,“外方股东发现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比他们想的要残酷,招来的人发现当初股东方的许诺也难以落实。”

  2010年底,从中欧基金跳槽加盟纽银西部基金的陈鹏,到营销策划总监林烨含,再到一线市场员工,“离职的离职,休假的休假。”

  2013年陈喆上任后,先是开展了投研部门的人事“大换血”。于是,仅2013年8月,纽银西部4位基金经理就更换了3位,甚至“空降”了从业经验欠佳的基金经理傅明笑和陈喆老部下付琦。同时,该公司唯一的债基基金经理李健辞职,并同时离职多名研究员。

  2014年2月,随着投资副总监闫旭的离职,该公司原4位基金经理已经全部离职,新基金经理中竟有3位此前未有基金管理经验。

  人事震荡必然引发业绩的断层,甚至是基民的赎回。

  三年以来,纽银西部仅发行4只产品,其中两只权益类产品于2011年发行,2只债基于2012年发行。

  上述产品业绩较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6日,纽银策略优选成立以来累计收益为-19.80%,纽银新动向累计收益为-7.40%,债基纽银稳健双利、纽银稳定增利成立以来总回报也分别仅为1.70%和2%,居同类产品后1/5。

  截至一季度末,其3只产品规模低于5000万元清盘警戒线。混基纽银新动向规模仅0.29亿元,债基纽银稳健双利和纽银稳定增利规模分别为0.43亿元和0.33亿元,规模最大的股基纽银新动向也仅为2.57亿元。

  2013年,由于政策松绑,新基金发行出现井喷,纽银西部竟一只新基未发。

  老基金业绩垫底,规模缩减,新基不见动向,纽银西部整体规模不断缩水。2012年底,前总经理胡斌任职期间,公司资产规模还由前一年底的5.8亿元升至20.1亿元。

  2013年一季度,其资产规模骤降至8.1亿元,2013年底更是回落至4.7亿元。2014年一季度进一步减至3.62亿元,在83家基金管理公司倒数第4位,仅优于华宸未来、前海开源、中信建投3家成立于2012年以后的公司。

  产品规模缩水,管理费却居高不下。Wind数据显示,纽银西部基金2013年向销售机构支付的客户维护费占管理费的比例达到49.72%,在所有基金公司中排第三位。

  高层角力的牺牲品

  业内人士透露,由于董事长安保和代表西部证券,而西部证券股权未动,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陈喆,成为了纽银梅隆撤资的牺牲品。

  背靠强大的外资背景,纽银西部曾吸引了多方投资精英加入,如原华宝兴业明星基金经理闫旭、原中欧基金副总陈鹏、原华富基金市场总监林烨含等。但成立4年以来,该公司一直未找准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外方股东在经营理念上也颇多分歧。

  纽银西部基金成立的2010年,彼时A股正掀起量化投资的热潮。成立之初,纽银西部主打量化投资,胡斌也有华尔街对冲基金从业背景。

  然而,“几年实践下来并不顺利,美国成熟市场某些成功的量化策略到国内无法继续发挥作用。”陈喆坦言。

  2013年9月,陈喆曾在采访中表示,公司将不以公募基金为方向,而主攻机构和专户业务。“公司短期通过专户扭转亏损局面,择机发行公募产品,”“同时依托公司外方股东,争取尽早开展QFII、RQFII和QDII等跨境业务,”“中期是待投资业绩稳定并持续两到三年之后,树立公司‘精品店’的形象,成为社保、年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青睐的投资顾问。”

  至少对于陈喆来说,昔日的美好蓝图如今已成泡影。纽银西部不仅近两年未发公募新产品,子公司、专户、跨境产品等各方业务均未见进展。

  记者发现,纽银西部基金2011年底便获得专户业务资格。尽管陈喆曾在招商基金负责专户业务,纽银西部至今仍未成立专户产品。

  陈喆在上述采访中对此解释,上任半年时间以来,专户业务一直在积极准备中,“不过专户需要特别的人员安排和系统需求,人员需要招聘和磨合,系统需要采购、测试、试运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和时间的累积。”

  而与其同一批获批专户业务资格的财通基金,如今已经依靠专户业务做得风生水起。Wind数据显示,成立于2011年6月的财通基金一季度末资产规模约30亿元,专户管理资产占总规模约70%。

  作为其重点发展的跨境业务,随着2013年5月有QDII背景的基金经理赵忆波离职,纽银西部QDII业务也逐渐荒废。

  该公司市场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尚不具备跨境业务和子公司业务方面的牌照,可能需要公募业务壮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发展其他业务。”

  此前,证监会规定,基金管理公司开展QDII业务需净资产不少于两亿元、经营基金管理业务两年以上、资产管理规模不少于200亿元。

  知情人士透露,纽银西部在公司发展方向上的摇摆,源于中外方股东的分歧。2011年8月,纽银梅隆前董事长辞职,胡斌失去了外资股东的支持。而纽银梅隆亚太执行官主张不发新基金、不开设子公司,这一主张并不为中方股东认同。

  当纽银西部尚处于内部纷争、经营理念混乱中时,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格局初现。没有了新基金和子公司的突围,纽银西部基金只能在生死线上挣扎。

  贬值的公募牌照

  从2003年开始,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开始进入中国。然而近期屡屡发生的外资股东撤资事件,使得外资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重新进入市场视野。

  “外方股东对中国不了解,而且很强势,在管理、投资上也多方插手。如金元惠理的外方股东没把公司管好;浦银安盛外方股东撤走后,业绩反而上来了。”海通证券基金分析师王广国坦言。

  据了解,金元惠理原外方股东在牛市,坚持做其优势产品保本基金,在业绩规模双重压力下陷入恶性循环,高管更是走马换将,外方股东于2012年2月以亏损44%的价格甩卖其49%股权。

  纽银西部股权接盘方利得财富接盘价格也是“在净资产基础上打了折”。

  此前,东方基金、万家基金、金元惠理、长安基金等基金公司股权接连遭股东“甩卖”。

  2012年11月,东方基金原股东以1亿元转让其持有的18%股权,相当于1年前购入成本打七折;2013年2月,万家基金原股东以2.08亿元低价转让其持有的40%股权。

  公募基金牌照的贬值趋势或许也不符合外资股东最初的预期。

  如今,混业经营时代,基金牌照放开,私募、保险、券商均可开设公募业务。红土创新、国寿安保等PE、保险等机构开设的公募基金已经成型。连有“万能牌照”之称的基金子公司也被监管层给予规范。

  4月底,证监会提出,基金子公司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不得通过“一对多”专户开展通道业务。

  “牌照开放后,公募基金牌照的稀缺性降低,行业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加上子公司这条路被堵住,公募基金股权价值已经出现贬值。”华泰证券分析师王乐乐表示。

  而对于华夏基金和天弘基金,仍受到资金的高价热捧。

  “不过,从各方机构争相申请公募牌照,可见市场对公募基金还是有热情的,特别是经营好、有盈利的大基金公司。”

  本刊记者 殷语临/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