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路:“我把自己定位为商业设计师”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姚路,商业设计
  • 发布时间:2014-06-29 13:59

  准备采访的前半个小时,姚路几乎没有任何间隙跟我说话,尽管已是晚上7点多,但还是不断有同事敲门进来见缝插针地问姚路各种问题,而他总是很有耐心地逐一回答。他的忙碌,会让我觉得有些抱歉,因为占用了他宝贵的时间。尽管人群川流不息,但还是能清晰感受到姚路身上散发出的安静而强大的气场,他会让面对他的人都安静下来,甚至连等待也成为一件从容的事情。不论是经营者还是管理者,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点。

  在采访姚路之前,杭州设计师总给人一种慵懒、不那么商业的慢调感受,也许他们秉承南宋遗风,只为感官享受而生活,而姚路则彻底颠覆了这些印象。他修行密宗却绝非遁世之修行,他的商业意识走在了同行的前沿,他对广阔的市场有着无尽的向往,他需要的是一个更大的国际性舞台。也许像他这样的设计师在杭州只是少数,极少数,但从他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浙江人数千年来传承的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正如他所说,只有看到一个事物的角度越多,才能越清晰地认识它的样子,杭州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就在姚路身上展现,并通过他的团队汇聚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探索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精品家居》=R

  姚路=Y

  R:您在杭州生活、工作这么多年,如何看待杭州这座城市?它的设计市场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Y:杭州这个地方很独特,这座城市的环境和生活状态相对来说都是很安逸的。并且这里自古以来都比较富庶,文化的氛围相对来说也还算浓郁,所以生活在这里的人很懂得玩乐享受。但是,它的缺点就在于它太小。空间太小,大家都相互认识。杭州是中国最小的一个省会城市。

  杭州的商业氛围相对来说比较特别,小情趣,“杭儿风”(杭州方言为跟风之意),喜欢热闹。设计产业也比较活跃,我认为是依托于有几家在源源不断培养这方面人才的大专院校。设计类的院校在杭州有很多,不下10所,会不断有人才输送到市场上来。杭州设计在全国有优势的都是小型的精品式项目,比方说外婆家、绿茶餐厅,都是比较会玩的东西。因为做这些项目确实需要文化依托,从艺术到设计师,都是一个互相依托的过程。但是杭州就是缺那种重量级的项目。所谓缺乏重量级就是说,和国际上的一些大型项目相比,我们还是有非常大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杭州设计师能去做国际五星级酒店的项目。

  因为设计最后还是一个系统,它所要调动的这个系统不是一个级别的。杭州现在最方便调动的系统还是那些小型的施工单位。也没什么规模,但是比较灵活,他们可以提供很多可能性,但是品质不太高。所以就导致在杭州,有一大部分人去做那些几乎对品质没有要求的项目。在视觉上可能像那么回事,但是如果去深究,它的工艺和品质是达不到高要求的。

  R:从业这么多年,在不同的阶段,你对设计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体悟?

  Y:我自己一直以来都在考虑这个问题,就是到底去做哪一种类型和方向的设计。我认为对设计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做出来的东西应该和别人相比有一定区别,或者直接去做一个细分的市场。我来到乐空这个平台,接触到了一些比较专业、大型的客户,他们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我用原来的方法去做,完全达不到他们的要求。虽然也是一张床、一个背板、一个台盆,但他们要求达到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对你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吗?)谈不上是挑战,只是让我自己知道,想要做到这样的水平,我得付出更多。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概念方面的问题。比如定制一件杰尼亚的西服,和普通西服的价格差10倍,那它凭什么要差这么多?可能有所谓品牌认知度的差别,但我认为真正的差别要把两种产品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看出。中国有很多仿制的东西,这些东西有他们的市场。但是,你见过哪家仿的比原版做得好吗?不可能。杰尼亚做成现在的样子、规模,是一点点累积出来的,并不是说想想就能做到的。想要创出一个品牌,可能会碰到非常多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一个一个认真去解决,否则的话就没有生意,可能做一个就会砸一个。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从设计师本身出发,个性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始终强调的是,设计师本身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我们只是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提供给客户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更希望是客户跟我一起来完成,而不是我独立完成。因为,如果是我给我自己做,我可以完全凭自己喜好来做,但我不能,因为我是一个商业设计师,这个定位是很重要的。我不是艺术家,艺术家可以不管谁来看,只坚持自我。设计师本身就应该是商业的,离开了商业他什么也不是,否则谁来买单?设计师只有靠别人买单才能活下去。现在市场上比较成功的设计师都很商业,那么商业就意味着最后为你成果买单的这个人,他是不是欣赏你的设计。我做到现在最开心的就是,做成功一个,客户会介绍另一个项目给我,这样我就会把客户群越做越大,和客户之间也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和我合作最久的客户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

  R:本来觉得杭州设计师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商业,但今天和你聊,觉得你还是商业意识非常强的人。

  Y:我接触商人比较多,喜欢和他们交朋友,因为我觉得我看到了之前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什么?是我觉得很多人自娱自乐,活在自己的一个空间里面,在杭州很少知道别人在干什么。跳出来看,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我们接触了全世界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他们的工作方式我也看在眼里。举例来说,我们合作的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他经营着全世界最好的设计公司。去年他们公司的人均产值是281万英镑,我们公司的人均只有人家几十分之一。对我们来说,这就是差距。他们是有方法、程序的。所以对我们这边的设计师来说,和国外竞争者有非常大的差距。

  我刚才提过我觉得杭州太小,所以现在也在渐渐把公司重心往上海转移。每人想要的生活都不一样,我追求的是更高的目标,或是更多发挥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你想把自己规划在哪个空间里面。比方说,你到大海里,就会知道自己是多小的一条鱼;你要是在湖泊里面,那可能觉得自己还是挺大的。我接触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也看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我觉得还是空间的问题。在大的空间比方说大海里,就有空间给你折腾。

  R:可是大的空间相应地压力也会很大吧?尤其是上海这样竞争激烈的地方。

  Y:我一直认为压力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要看你的抗压能力有多强,这是每个人本身能力的问题。抗压能力强的人,去任何地方都不会有问题。我有我释放压力的方法,我在修行密宗。我每天都要修行一个多小时,打坐、观想、修法。最后发觉,在修行过程中并不是靠念经就会有所改变,我是在修我的心。刚开始一两天可能不会有改变,但是我已经坚持了差不多5年,我的脾气变好了许多。

  上周我去北京见我师父,我问他我这样修行的结果是什么,因为我自己感觉自己有些进步。他说对啊,首先你每天可以抽一些时间静下来,能够把事情看得更清晰,就不会烦躁,也不会觉得乱了方寸,没有头绪。因为其实你乱了方寸的时候往往效率会很低,看事物是看不清晰、看不透彻的。很多人遇到危机立刻茫然失措,有准备的、看得清晰的人则会立刻有所行动,井井有条地展开自救。所以我的师父告诉我,当你能静下来把事情看得很清楚的时候,你就有了智慧,解决问题也会很快。

  R:密宗修行除了改变了你的脾气和心态,在设计方面对你有哪些启发?

  Y:修行就是把一个很粗的东西分析得很细微。当分析得很细微的时候,你就能看出差别在哪里。(是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吗?)本质是什么,很难去解说,我认为本质就是真实。比方说你看我们眼前这个灯,从这个角度看,它是这个样子;从那个角度看,又是另一个样子,每一个角度都是它。什么是这个灯,当你看到它的角度越多,你就会越清晰地认识到它的样子。如果你永远从一面去看那个灯,你就不会了解它其他面的样子。而所谓真实,就是当你了解一样东西越多,就越接近真实,所以,能看到更多本质的东西,会让设计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手段更自由。

  R:你擅长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Y:我认为设计师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并且体系慢慢成熟以后,在形式上是会有多样性的。有很多人以为形式才是风格,但我认为形式不是风格,你的体系才是你的风格。所谓体系,就是你对空间、材料、客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处理方法。我跟客户沟通,我从哪个方面切入,这就是我的风格,这是套路。如果一个人形成这样的风格的话,那么他最后出来的东西其实是围绕着他的个人风格的。不管你是用金属、木头,还是玻璃,它其实都是在你的框架下形成的必然结果。我一直在说,人没有形成风格之前,就连你做事的风格都不一样。有的人干脆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就算你今天抄抄这个,明天抄抄那个,你也要会抄,如果你抄到最后抄出来自己的东西,化为己用,也很牛。这也是一种能力,它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并不是说有就会有的。我还是比较喜欢中国本土的风格,但可以和现代生活更贴近。

  R:目前你的项目是以哪些类型为主?你认为中国室内设计市场存在着哪些问题?

  Y:我最近做别墅项目比较多,大概在800到1000平方米左右。可以说和境外的一些大牌公司相比相差并不大。样板房和私宅我都做,但我更愿意做私宅。很多人觉得私宅业主会要求很多,很麻烦。但我的个人体会是,那是因为那些设计师还没能力给业主超出他们预计的东西。如果能给到超出他们想象的方案,那就说明你已经比业主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如果能做到这点,设计师和客户的关系也就很好解决。

  目前中国设计有一种现象,档次一高就显得很土豪,或者国人完全无法认知,不懂得欣赏它们的价值。如果能找到既被业主认知,设计师也能够接受的东西,才能谈得上皆大欢喜。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去发现、去创造。我一直认为设计师不是万能的,你不需要什么都会,但你首先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组织者,你身上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应该是眼光。能分辨好坏,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你能分辨什么是合适的,什么又是不合适的,要做到能掌控调子。最后可能就是要处理好某些细节。这几个大环节能够掌控好,出来的东西是不会差的。

  R:你希望你的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生活方式?

  Y:以前的一些项目,它们在全部完工并拍照留存资料后,就全部结束了。因为当时做的时候并不讲究,两三年过后再看真的是惨不忍睹。这就好像是纯粹的做秀,鲜亮的东西一闪而过就结束了,但我想要的不是这种东西,我希望做出来的东西周期是长的,至少要5年,甚至10年、20年都不需要再装修。我在西湖边做的“黄楼”,到今年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都没有再动过,一直好好的。

  我首先希望作品是经得起推敲的。我个人的思维比较注重逻辑性,我从一个点推出去,还能再推回来。很多设计师从一个点出发就再也回不来了,最后做出来的东西都背离了自己的初衷。那我觉得,只有回到原点,当初设定的核心的东西才能被贯彻下去。我认为,任何一个设计,只要是有内涵,它就可以是长久的。没有内涵,光有表象,它一定长久不了。很多已成名的大师,他们的东西不是以怪异或是以夺人眼球的方式来博得大家的尊敬,他永远都是一个平和的东西,但却很坚定。所以大师的作品绝不会只为一时的哗众取宠而出现。

  R:你刚才曾提到说下一代设计师会更好,为什么?

  Y:互联网时代,资讯的接收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条件在于,他们的生活和设计其实是无缝的。他们本身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以他们要去做设计其实是很自然的,他们会发自内心地去进行设计。而我们这代人其实是很做作的,因为我不在这个空间里,却要做出这个空间的东西,那只能靠想象。有一个开发商告诉我,现在这些设计师,很多根本没住过别墅,他们怎么去设计别墅?我也是后来才发现,只有在别墅里生活过,才知道里面有一些必备的功能,当知道富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时候,你才知道如何去服务他们。所以,我为什么能收他们100万元的设计费,是因为我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他也知道我能给他们什么,这种需求其实来讲是对应的。

  那么我怎么培养年轻设计师呢?首先得把格局告诉他们,其实是告诉他们细微的道理,让他们慢慢理解。我一开始会给他们一些想法,把给客户看的也给他们一份,然后会慢慢减少和客户的交流,让他们直接去和客户联系。客户有特殊的需求,我也会帮忙去解决。很多商业设计师为了利益只追求速度,想尽快把案子弄完。那我觉得,只有在你很熟悉的领域,你才可以追求速度,否则就要放慢速度,追求品质。时间的话,只要你这种类型的项目接多了,你的经验、控制力一定会强很多,那个时候所花费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缩短。

  撰文_华石 图_杭州乐空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