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去国还乡,从传统出发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设计,橱窗
- 发布时间:2014-06-29 14:11
一提到张雷,便绕不开他一手创办的“品物流形”。这个由中国、德国、塞尔维亚三个国家的设计师组成的“国际化”团队,做的却都是中国余杭最传统的材质及手工艺研究。在过去的两年里,他们一同走访了杭州余杭地区大大小小12个村落,与传统工匠一起工作,研究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工艺材料,从而思考着地域传统的未来。在2012年的米兰设计周上,“品物流形”的“融”项目荣获“Salone Satellite Design Report”大奖,自此,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元素”:纸、竹、竹纸、瓷、棕、清水丝绵,其实不用加任何修饰,仅当这些名词滑过舌尖之时,你仿佛就感受得到一股雨后朦胧的清香扑面而来。
想要在明媚的春末夏初时节约见张雷,并不是件特别容易的事,因为这是他一年里最忙碌的时候。3月份,他设计的爱马仕中国展厅2014春季橱窗发布,同时还要筹备4月的米兰展,从米兰展一回国就直接奔赴北京车展,回到杭州之后,手上仍然同时进行着好几个项目,其中包括与标致汽车合作的设计工作——这是工业设计出身的张雷一直以来的梦想。
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张雷依然如约接受了本刊的采访,成为杭州设计师群体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但有意思的是,张雷其实是天津人,因为考上浙大,才来到杭州这座城市,十几年下来,“一不小心”倒是浸染了一身去不掉的水乡文化印记。和天津相比,张雷称“其实我更了解杭州,这里反而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乡”。扎根余杭的张雷,今天依旧在了解余杭的路上不断前行,而杭州城的气质已然悄悄融化在他的身体里。
年纪虽轻,张雷却有着很浓厚的“家乡情结”。最近,他在读左靖的《碧山》一书,里面有个“去国还乡”的概念,张雷对此深有感触:“所谓‘去国’,就是‘去’中国化,不要笼统地打上‘中国设计师’的烙印,因为中国跟其他国家不一样,她拥有太多的民族,多文化共同存在这个国家,中国设计师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也许正是坚持这样定义自我,张雷才会收到众多国际一线品牌向他抛来的橄榄枝——国际品牌寻找的正是纯粹的、独特的文化气质。如张雷所讲,设计师要做的正是“还乡”,回答“你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以前人们注重的是避免做井底之蛙,但在互联网时代,太多信息的同步让大家变得完全相同,去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设计师似乎反而应该安于一隅,浸染在某一个地方,这才是真正的“还乡”。
《精品家居》=R
张雷=Z
R:做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研究,杭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余杭本身就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至今还有很多村落保留着几千年来的传统,但是杭州政府能够这样大力支持一个独立设计师的创作,是不是很难得?
Z:我的两个原创项目都得到了政府支持,“融”得到了杭州市政府的支持,“From余杭”又得到了余杭政府的全力支持。
必须承认,政府愿意花精力和财力来支持像我这样的设计项目,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觉得这算是现代杭州城文化魅力的一种体现,好的环境是可以养出好的设计师、好的艺术家的。
按照杭州的历史和它现在发展的节奏,杭州适合于走巴黎的路线。和巴黎一样,它们都有传统、有历史,所以杭州应该发展的不光是经济,还有文化的影响力。但是,杭州有个广厦天都城完全做成了一个法式小镇,这是很可怕的。杭州走到今天这个历史时刻,亟需张扬自己的文化,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参与“融”和“From余杭”项目的那些设计师,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没有人要求我们这么做。
R:算是杭州设计师群体的一种共识?
Z:对。我们当时先做的中国设计在思考,后来发现中国设计这个命题其实是伪命题,然后“去国还乡”回到余杭,回到我们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正好碰上余杭区政府非常支持“From余杭”这个项目,那么在余杭做了两年之后,政府主动提出希望设计师能做这样一个杭州的东西,于是就诞生了“融”这个项目。
R:所以杭州设计给人一种自成一派的感觉,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产品设计师之间都存在很多共性。
Z:没错,就是我刚刚提到的“还乡”的概念。我虽然是天津人,但是在杭州已经十五六年了,再过两年比在天津的时间都长,其实我更了解这里。“去国还乡”,是说中国设计师在国外不要总强调自己是中国设计师,而更要强调地域的特性,比如,我会跟别人说我是杭州的。其实在这个环境里面,很明显杭州设计师的田园色彩比较浓重,其实每个人都有很鲜明的个性,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环境造成的。
R:那在你从业的10年来,有没有关注到设计这个行业在这座城市有怎样的改变?
Z:10年前刚毕业,大家可能会觉得设计可有可无。到了现在,大家发现设计对商业的推动很大,讲究设计的建筑、商铺、餐厅会好卖很多,设计能帮助企业家赚钱,但是我觉得这还是很初步的,这不是杭州的特色,全国都这样。现在大家觉得设计很重要,原因是设计能帮你赚钱,但是从我们设计师角度看,我们做绝大多数项目,其实是反对这个观点的。设计应该是能够帮你关注到人们的生活,是提高生活品质的一个途径或者方式,而不是现阶段这样,评价一个设计的好坏,依然是这个东西卖了多少钱,这个商业空间有多少客流,来了多少人,说到底,不能用商业价值来评判一个设计师的价值。
R:设计的价值应该是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它所表达的内涵吗?
Z:是啊,再往下一步,大家应该不再谈设计,当所有人都已经很清楚什么是设计的时候,已经把设计融进生活的时候,大家就不会再去谈设计了。当一个国家每天在叫着设计的时候,其实是缺乏设计的时候,设计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你如何活着和活着的态度,如何活得更好,这个是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终点。具体这个东西是不是成为好的商业,是和设计师无关的,我们现在来讲的话,这个世界给我们设计师的一个态度就是,设计师必须要懂商业,懂得销售,你才是一个好的设计师。但是作为一个独立设计师,其实应该更强调你的生活方式,独立的设计精神,我觉得这点正在慢慢建立起来。具体来说,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去分析什么市场需求、客户需求,做一个产品,我认为什么是好看的,什么就是好看的,没有为什么。但是,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设计师为自己设计是自私的,其实自私和无私是瞬间转化的,当我觉得我要为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做的必须得自己接受。反过来如果我去做一件由内而外的事情,你愿意认可我,其实也是无私的。如果我做了一个能打动我自己的设计,那么与我有同样的共鸣,同样的生活背景,同样的认识的人,也同样会被打动,这种打动是能够打动心的。
R:你说自己是业余设计师、业余策展人、业余摄影师,那你的主业是什么?
Z:主业是生活啊,设计师的起点是生活方式,终点还是生活方式。在我的工作中,生活是排到第一位的,我最好的状态是花更多的时间去生活,我的设计来源于我怎么活着。小的时候打专业网球,明显知道,打业余网球的时候是业余爱好,真正变成专业运动员的时候,我就恨死他了。
当一件事件变成了专业和工作的时候,你对它就没有感情了,它变成了一件必须要去完成的任务。所以我由衷地希望,做设计、做策展、拍照片这些都是我的业余爱好。
撰文_杜雪坤 图_品物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