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给自己留点发呆的时间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杭州,设计
  • 发布时间:2014-06-29 14:05

  谢天在杭州设计界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他首先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副教授,从2005年至今一直在教授室内设计课程,然后才是上市公司浙江亚厦设计研究院的院长。而在兼任亚厦院长职位之前,谢天还曾是另一上市公司江苏金螳螂设计研究院的副总设计师。因为在上市设计公司兼职,设计的项目又多为酒店、会所等商业类型,谢天似乎和人们印象中淡泊明志的学院派教师并不相符。

  落座于谢天设在海勤疗养院里的惠品臻私人会所,一边品着龙井,眺望落地窗外玉皇山的连绵身姿,一边听着谢老师对杭州山水文脉的描摹分析,不得不为他扎实的学问功底所叹服。见面时谢天戴着他始终如一的复古圆框眼镜,穿一身得体的改良西装,这个混搭了刺绣屏风与护墙板的会所空间正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映衬,既有中西碰撞的丰厚余韵,又有古今交织的时间跨度。

  谢天今年44岁,出生在温州,17岁到杭州求学,从此与这个俞平伯笔下“清暇甜适”的山水之城结缘。他自己也觉得很不可思议,直叹“在杭州度过的时间比老家多多了”,而且以后大概也是要一直长伴西湖的。我们的话题虽然围绕杭州设计,却并不止步于此。谢天以他的严谨思维,梳理了近30年欧洲设计的发展景况,进而对照中国的设计发展与趋势。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在谢天看来,“不难看要排第一”,然后才是好看和给人带来愉悦。“不能做一件东西乍看很愉悦,到最后很难受,心跳加快。”而且这个“好”的前提,取决于设计是否能迎合当下社会需要这个背景。

  谢天坦言当下中国的很多设计师仍处于一种非常浮躁的心态中,无法静下心来思考。那些商业炒作和自我标榜的行为在当今比比皆是,究竟是把设计作为热爱的职业付出真诚与真心,还是仅作为企业经营,做大赚钱就好?这几年来,谢天将自己真正渴望达到的人生追求作为一种过程去反省和探问。尽管依然在做一些商业项目,他也不断进行着实践,通过渗透自己的一些想法,潜移默化一点点提高大众审美。如今,在教课、项目设计之外,他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想要有更多的时间给予自己。平时,他常常喜欢练习书法,这是他找到可以平衡工作状态的一种方式,每天都要练一练,因为“这个过程很快乐、很平静、很放松”。

  《精品家居》=R

  谢天=X

  R:你在杭州生活、工作这么多年,如何看待杭州这座城市?

  X: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我去过很多城市,云南有不少地方气候环境都不错,瑞士的苏黎世也很漂亮,有山有湖,跟杭州有些相似,我都挺喜欢,但这里面杭州肯定是排首位的,它的山水人文是我最看重的特点。杭州的山在高度、层次、天际线关系上的尺度感都非常好,山的形态错落起伏,弧度优美,被绿植包裹起来,显得很文气。南山、北山之间的尺度和西湖的大小也让人看着很合适,加上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以及京杭大运河,构成这座城市水山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很多时候讲杭州小家碧玉,很多山水都是历史环境遗留下来的,比较温和,刚刚好。杭州跟上海相比,工作、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环境能改变人,尤其在靠近西湖、靠近山的地方,看到这样的风景你的脚步自然就会慢下来,感觉这样很舒服、很安逸。

  R:你曾说过,建筑或室内设计都要与其所在的土壤条件一致。杭州的气韵文化是否影响了你的设计?具体表现在哪里?

  X:杭州有一种江南特有的精致与灵动,同时又有丰厚的地域文化沉淀。这些也越来越影响到我的设计,上林苑就是个典型例子。那是我七八年前的作品,是一个2000平方米的项目,刚好在杭州一个植物园里,建筑密度很好,我把它改造成有吃饭、喝茶、打坐、传经等功能的空间,室内设计是纯中式的,展现了我当时所理解的杭州人文与地域的关联性,我们之前说了一些语言、想象上的解读,上林苑是一个具象的表现。当然光看图片是无法完全体会的,一定要亲临现场才能深入感受空间的尺度关系。现场是一个有具体背景的场所,给人以综合感受。譬如声音,在图纸设计阶段是很难体会到的,而在现场,你可以听到穿布鞋在里面行走的声音、穿高跟鞋行走的声音,走快些或缓缓而行时,空间给你带来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再加上环境里的山、水、树、石,建筑以外的街景关系跟气候的变动,能让人感受到太多。中国人作艺术是要合天道的,人道也要合天道,天道不等于自然道,这是西方无法理解的。设计也是如此。

  R:你进入室内设计行业时,杭州的设计市场正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现在的状态是怎样?未来又会如何发展?

  X:我是上世纪90年代从事室内设计的,那时整个设计市场还处于一种简单的、表面化的初级阶段,对设计和设计师的价值与尊重还没有建立起来。简单地说,那个阶段是有和无的区别,现在是好和差的区别,或者说是不同价值观下的文化追求与表现。像我前面提到七八年前设计上林苑的时候,那时其它城市也有一些类似于这种地域性比较强烈的空间,也都在做,只是没那么多。但更多人崇尚的是所谓奢华风,近两年已经好很多了,出现很多地域性的设计。地域性的、传统的,我认为是一个根本关注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接地气”。未来则会更多元化、差异化,百花齐放,什么都有可能。同时,大数据背景下的DIY设计将盛行,也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设计平民化、艺术平民化。这种趋势发展在全国范围都是一样的。

  R:感觉杭州设计师与上海设计师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认为造成这些不同之处的原因在哪里?

  X:不能很深地对比,首先没有好坏、强弱之分,两个城市设计师的环境不一样。上海有很多境外的设计师,杭州就少一些。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设计师的客户很多可能是国际性的,有境外的客户,杭州又是比较少。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甲方、业主、标准等等很多都不一样。比如同样做写字楼,上海有很多规模很大的写字楼,杭州就少一些。很多标准都不一样,不能评论它的好与坏,各有千秋。空间设计作品的诞生,设计师、业主、施工人员、公众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的背后,是经济条件、技术手段、价值观念、文化追求、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R:以前你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工艺美术发源地采风,现在还会去吗?这种旅行给你带来哪些启发?

  X:采风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为了设计,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去感悟别人的生活方式,去了解那些设计背后的理由与支撑,这比仅仅知道它的样子要重要得多。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间,我在国内采风基本上都是去一些窑口,比如汝瓷、钧瓷,唐三彩的,还有一些做青铜器的,像是西安、洛阳,以及浙江的龙泉、景德镇等地,去了很多跟传统工艺美术有关的地方。近几年国外去得多一些,通常在一个城市里会待十天半个月左右,有时甚至一个月,更多的不仅仅是在采风,而是换个地方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找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比如有山有水的,哪怕每天在阳台上坐着发发呆,都是很享受的事情。这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一个人发呆的时间才是你自己的。有时我甚至觉得,发呆就像电脑清理内存一样,让思维很安静,把那些没用的东西删掉,才能腾出更多储存空间,吸收点新东西。

  R:从业20多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对设计分别有哪些不同的体悟?有哪些人或事物对你产生过影响?

  X:对设计的感悟太多了,无法一一叙述。概括起来倒是有一条还算清晰的轨迹。从业之初,设计只是我的一种生存方式,随着经验与能力的积累,设计慢慢成为我的思考方式,到了今天,设计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设计师的成长过程,是对设计问题的思考越来越全面、透彻的过程。设计问题表面看是设计的技术问题,审美问题,再深层次,可能是经营的问题,市场的问题,再深一层,可能是生活的问题,价值的问题。设计成果是否合适,取决于对项目理解的深度,以及表现方式与手段。表现出来对不对,别人是否认可,也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没有对错之分。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几次出国去跟一些国外设计师的交流,听他们上课。因为成长在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探寻他们对设计、对教育、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来反思他们的思考方式,从而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这样来解决问题,潜移默化地就会让你的思维方式有很大改变。

  R:你长期致力于教书,能否谈谈对于中国设计教育现状的思考?

  X:太多了,只讲其中一个。设计教育要培养的是工匠,而不是大师,大师不是靠培养教育出来的。而中国设计教育好像一直在培养大师,结果造就了大量的具有大师心态却没有工匠技艺的“大师”。设计教育首先是基础教育,其次才是精英教育。

  R:你最欣赏的杭州建筑或室内设计空间有哪些?

  X:我对我们学校的象山校区还是很欣赏的,当然这里有个出发角度的问题。另外,安缦法云我也很喜欢,富春山居也不错,纯属个人口味。

  撰文_王英又 设计_图_谢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