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采上天精气”之圣药
-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月末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参,西洋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7-02 15:45
中国人吃人参,是一种文化现象。今天,如果我们就“最名贵的中药材是什么?最有益于健康的中药是什么?身体虚弱时应该吃哪种中药?以中药为礼品时,选什么较好?”这样一些问题搞一次问卷调查,相信许多中国人都会回答:是人参。甚至可以推想,如果将调查范围扩大到亚洲的朝鲜、韩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其结果都会是相同的。
关于人参
“填精气,益骨髓,补虚疗损”,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所列诸多“上品”药的主要功能。作为药物学方面的经典,《神农本草经》的文字一直被历代本草著作照搬复制,关于“补药”概念、作用的认识也随之传承。
◎人参最早是种“征兆”
在较早的文献《范子计然》中说,“人参出上党,状类人者善”;其后人参进一步被描述为“一如人体状,夜有人呼声”。具有人体形状的人参,自然与一般植物不同。古人还对其何以具有与人相似的外形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人是天地精气聚集而成,人参也是上天精气的产物。
有关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274-333)的传记中记载,由于人参生于石勒的家园,故人们知道日后他必定显贵不可量,后来,这个体奇貌异、家园中生长了枝叶繁茂之人参的胡人,果然当上了皇帝。
具备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当然不会认为一种植物长得像人体形状就有什么神仙之气,也不会想象人参能够发出“儿啼”、“人呼”之声。但按照古人认识事物的真实途径,至少在现存古代文献的记载中,人参首先是因具备“人形”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是作为一种“征兆”出现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见,虽然人参在汉代就已经入药,但当时并非仅仅将人参作为一味药物来认识,至少还同时认为人参是一种吉祥的征兆,这种认识甚至有可能早于药性认识。
不论是作为吉祥的征兆,还是作为药用,最初显然都与人参的形状有关;但人们服用之后,却获得了实际效用的体验。实际上传统医学中的药物知识,往往都是源于这种分不清究竟是巫术还是科学,是经验还是先验的认知途径。然而不管怎样,在后来的岁月中,人参的尊贵地位毕竟是建立在药效的基础之上。
◎“补益”的概念根深蒂固
在早期的疾病概念中,“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人体中出现了因“精气”缺损而造成的空间,外部实实在在的“邪气”才能侵入。中国第一部专门讲述病因、病理的专著,成书于隋代的《诸病源候论》中,对于各种疾病的解释大多如此:症状各异的精神疾患,都是因为心脏中的精气缺失,鬼魅精灵侵入而成;腹泻肚痛、消化不良,是因肠胃的精气缺失,风寒暑湿等“邪气”侵入而成。如此的病因认识,自然会导致相应的治疗方法去“补”。
了解到这点之后,便不难理解上天精气渗入地下,或地之精气凝聚而成的人参何以会具有补虚的功能,也能够理解在《伤寒论》中,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何以会用人参来治疗腹痛了。而当近代科学认识到人参所含“皂甙”的药理与功能后,“虚”和“补”的概念也随之转变为“提高免疫功能”了。
在西方,人们通常不会将疲劳、乏力等视为疾病;但在中国,这些都是疾病。中医大夫可以在病人询问自己患了什么病时回答说:虚证!对于“虚”这种疾病的恐惧,使得人们乐于购买人参等能够“治疗虚证”的滋补药品。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与普及,中国人的养生观念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传统的补益观念仍旧根深蒂固地发挥着潜在的影响。
“圣药”进入寻常百姓家
人参的难得与药用效果,决定了其特有的价值。过去一般人治病是用不起人参的,通常是用党参、沙参、太子参等代替。近些年,人们吃人参及人参制品已经相当普及,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参的大量种植。然而尽管如此,相对一般中国百姓的收入,人参等滋补保健品的价格仍然不菲。
◎人参珍贵,怎么吃最好?
大家不妨试试古人“三炖人参”的方法。将人参(约2~3克)放在带盖的瓷碗中,加半碗水,隔水蒸2~3小时后,先将里面药液饮服,此时人参已经蒸软,可将其切片,留待第二天继续隔水炖服。通常,人参可以炖三次,分三天服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参的药效。到了第三天,可将蒸煮出的汁水连同人参全部服食。要注意的是,如果室温过高,应将蒸煮过的人参放入冰箱中保存,以防变质。
进补人参适宜在早晨空腹时,若晚上服用,容易造成失眠。人参的用量应按照体质的虚弱程度来选择。一般人气虚进补,每天用2~3克即可。如果气虚得厉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取10~20克服用。进补的频率应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调试。通常喝一周,歇一周,或喝三天,歇三天是不错的方式。但要注意:人参不能与萝卜、茶叶、葡萄等同食,以免药效受损。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人参是滋补强壮药的代表,但决不是使人长生不老、青春永驻的仙药,其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人参杀人无罪,大黄救人无功”,一方面是要人警惕人参也会致人于死地,另一方面则是针砭世人盲目崇信人参的心理。归根到底,中医中药讲究的是“辨证施治”,最基本的要点就是要能够区别疾病的阴阳属性,再以相应的药物补偏救弊。弄反了,就会变成火上加油、雪上添霜。
“参”类大家族:不都是补药
提到进补,大家首先想到的常常是各种参类,其实,以“参”命名的中药并非都有补益作用。“参”家族的中药有十几种,其中当然以人参最为有名。其他参类与人参相比,其科属、产地及功效上多数不同,大概只是因为外形与人参相似,故而以“参”来命名。
其中如党参因主要产于山西上党而得名;元参,本称玄参,是因为其颜色为黑色,而古时玄即黑色,故名玄参,后来为了避讳清朝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而改名元参;苦参则是因为它那极苦的味道而得名……
这些非补益类中药的“参”类,大家比较陌生,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较常见的“参”家族成员:丹参:能活血化淤,镇静安神,可治疗月经失调和痛经等。苦参:能清热利湿,祛风杀虫,可用于治疗一些细菌感染性的疾病,尤其是皮肤病。元参:能养阴生津,清热解毒。常配合麦冬、生地等来治疗热病后低热、口渴、尿少等伤阴症状。
◎参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偏热性的有——朝鲜的别直参、高丽参,国产的有吉林红参、红参须等。主要适用偏气虚、阳虚体质,如年高体衰、头晕眼花、腰背怕冷、四肢不稳、夜多小便、动则气急、盗汗乏力、女子失血过多等。
温性的有——吉林白人参、糖参和东洋参等,以野山人参品质最佳。对于阴阳两虚人群较适宜。
偏凉性的有——生晒参、白参片和美洲的西洋参。这类参对阴虚火旺体质的人群,如:舌质偏红、口干咽燥、头晕耳鸣、便秘等,效果比较好。
夏季宜食西洋参
在选用滋补药时,中医除了讲究辩证进补外,还注重因时进补。在合适的季节进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夏季,人们常感觉到虚烦燥火、食欲不振、口干口渴,而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除烦,养胃生津,为此季节补益佳品。
西洋参,又名洋参、花旗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中医认为,西洋参性苦、微甘而寒,入心、肺、肾经,有补肺降火,养胃生津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言其:“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以此代之。”
西洋参临床上用来治疗气虚津亏伴有阴虚内热的诸种症候,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患者,尤其是心脏病引起的烦躁、闷热、口渴等症状突出者;肺内虚热引起的久咳短气;肺肾虚热所致的咽干口燥,咳嗽气短,短气不足以息;心阴亏虚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脾胃津亏引起的口干口渴,大便微结,舌红苔少等。另外,西洋参能辅助治疗癌症患者因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
西洋参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冲服、炖服、煮粥都能让西洋参发挥药效。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食用方法。
◎冲粉法:将本品研为细粉状,每次5克,用纱布或滤纸包好,放入沸水冲泡后代茶饮服。
燥火虚烦的人可以加入菊花;而需要补气的人想要加强药效可以加入枸杞,能够起到补中益气的效果。
◎炖服法:将原皮西洋参切片,每天2~5克放入瓷碗内,加适量水浸泡3~5小时,再将碗密封,放入锅中蒸20~30分钟,早饭前半小时服用。还可放入汤中共煮,汤、药同食,每日1次。
◎蒸法:将本品研成细粉状,每次用1个鸡蛋拌入本品5克,蒸熟后服食。
◎煮粥法:取大米50克,煮为稀粥,待熟后加入西洋参粉5克,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次,作早餐服食。
进食西洋参要注意:一是服时不宜饮茶,因茶中含有鞣酸,能与西洋参的有效成分结合使吸收下降;二是服后不宜吃萝卜,因萝卜是破气的,而西洋参是补气的;三是畏寒肢冷、腹泻、胃有寒湿、舌苔腻浊者不宜选用。